首页 -> 2008年第9期

教学容量要适度

作者:马之先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都比较长,只有古诗和部分短课文可以在一课时完成,大部分课文一般需要两节课乃至稍多的时间完成。但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合理分配课时,往往在公开教学时第一课时容量很大,求多、求全、求完整,想把课文所有的内容都学完,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如蜻蜓点水,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很多公开教学都超时,也影响了学生休息的权利;而日常教学第一课时的容量又比较小,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课时分配不均,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怎样合理地分配好教学时间,使两课时的容量适中,合理分配好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
  
  一、 直奔重点,删繁就简
  
  课文无论长短都有重点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一篇课文不能面面俱到地分析,教师要对文本内容大胆地取舍,切忌求全,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忽略不学,忌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抓不住。在学生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教师要精简教学内容,对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品评等,其他问题简单带过,或以读代讲,或以讲代问,或让学生自己说说读懂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不必在非重点的地方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细读文本,预设好教学的重点,以及学生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对问题把握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识。
  如《可贵的沉默》是四年级课文,内容比较长,第一课时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以后,自读1~9自然段,然后问学生“爸爸妈妈是怎样祝贺你的生日的?”因为内容比较简单,也不是课文的重点,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读通读顺即可,没有必要费事过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和“怎样了解爸爸妈妈的生日?”还可以适度拓展“你准备为你的爸爸妈妈过生日做些什么?”升华学生的情感,突出教学重点。
  有位教师执教《凡卡》第一课时是这样安排的:(一)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段落是信的内容、哪些段落是回忆内容。(二)深入探究。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意思。自由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四个方面。学生概括后,分别读挨打、挨饿、没法睡、请求离开等内容。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揪、拖、戳、捞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学生质疑。(三)联系实际。思考:和凡卡比童年。四千多字的长课文,教者奔重点,即凡卡的悲惨遭遇,有概括,有读书,有质疑,有品析语言,还有联系实际拓展。把教学分解成几个板块,教学环节很简单,学生既有效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比较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再如,《小鹿的玫瑰花》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有位教师执教时,充分体现了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较好地处理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之间的关系:
  识字。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花,当有学生说到“玫瑰花”时,教师板书课题,同时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出左边的王字旁变成了“提”。接着出示了“玫、瑰、骨、终、瘸、拐、惋、莺”八个生字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然后问学生:“哪些字已经认识了,是怎样认识的?”接着游戏识字,让学生从自己的字卡中找生字,识字的环节用了近二十分钟。
  写字。教师选择了“谢、躺、微”三个字让学生学写。教师先范写“谢”,特意强调“身”成为一个字的一部分时,撇不出头,并用红笔标出来。学生在书上摹写后,教师用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并让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用红笔改正学生写得不规范的地方,提示学生后,学生再写,再展示。学生自己写“躺”。教师范写“微”的时候,用红笔标出横,然后引导学生练写。其他需要写的字,第二课时再写。
  读文。教师只提出一个重点问题:小鹿在门前种了玫瑰花以后就跌伤了脚,在床上躺了很久,它没看到玫瑰花开放,但是,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接着教师又引导:黄莺、微风分别是怎么说的?学生找出有关内容读一读,教师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中的意思。第二课时再采用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读出感情。
  这样的设计,合理地分配了教学内容,巧妙地处理好识字写字与读文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低年级教学的特点,既有所侧重又有兼顾。
  
  二、 相对完整,留有悬念
  
  有的课文一节课是不可能学完的,公开教学也应当和日常教学接轨,学不完没有关系,只要合理地分配好教学内容就行。有的课文即使没有学完,文本的主旨也能表现出来。中高年级的第一课时教学,除了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词语之外,还要弄清楚课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中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容忽视,不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是不可取的。
  要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取舍教学内容,保持一节课的内容相对完整,只要能突出人物的品质、事情的主旨等即可,可以留有一定的悬念,引发学生第二课时学习的兴趣。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四年级的课文,第一课时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弄清楚哪些地方反映了徐霞客是“奇人”。第二课时再学习为什么《徐霞客游记》是“奇书”。《荷塘旧事》是六年级课文,全文两千多字,有位教师用了一节课上完,结果读书、训练都匆匆忙忙,学生学完了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没有清晰的印象。这篇课文应当是重点学习荷塘的美丽及作者和小伙伴在荷塘里打水仗的内容,教师在结课时留有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作者在荷塘里遇险、懂得的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的淳朴的爱等道理,应当在第二课时解决,这样也能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
  因此,第一课时教学的容量适度,学生才能学有所获,训练才能落实,求多求全是对学生不负责,是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做法,应当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