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流动的画》教学设计

作者:李秀玲




  一、 教材依据
  
  《流动的画》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祖国”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二、 设计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主完成对诗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以读为本,识字、理解与想象穿插其中。层层递进,达到能读、会读和读好的目的。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探究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成为学习的主人;遵循课标的要求,坚持多读少讲,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感知课文的内涵;注重生生互动,互相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流动的画》是一首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童趣的小诗。诗歌文质兼美,语言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
  
  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本课9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4.感受祖国河山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流动的画”指的是祖国的景色美丽如画。
  2.通过落实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五、 教学难点
  理解“祖国的画中,还有个懂事的娃娃!”这句话的意思。
  
  六、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音机、磁带、分组(4人一组)。
  
  七、 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流动的画吗?今天我们共同去欣赏一幅美丽的流动的画,愿意吗?我们去欣赏流动的画之前,共同把“流动的画”这四个字写到黑板上好吗?
  师生共同板书:流动的画
  [用商量的语气,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听读课文,想象画面
  (1)现在请大家欣赏“流动的画”,不过,这幅画不是用眼睛来欣赏,而是用“心”来欣赏。闭上眼睛,看谁看到的画最美丽。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睁开眼睛吧,刚才看到“流动的画”了吗?看到什么了?
  (3)多美的图画啊!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更近距离地欣赏“流动的画”?
  [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景,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机会。]
  3.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同学们,请自由读一读课文。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呢?(让学生自己要求自己读准字音,读正确,遇到不会的生字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认读)
  (2)4人一组做摸词游戏,让学生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3)大屏幕出示生字,让学生自由选择能读好的生字,并说一说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4)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先让学生在词语中识字,再认识单个的生字,减小识字的难度。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寓于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对“流动的画”有哪些新的认识。把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词语用笔画一画,再同桌两个交流好吗?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到:“流动的画”是指:祖国美丽如画;坐在车窗边观赏祖国大地,“画”中的景随车动,更美丽)
  ②假如你就是小作者,现在就坐在开动的火车上,除了看到课文中描绘的画中“景”,你还能看到什么?
  ③看到这么美丽的图画,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
  先自由读,再指名读,最后齐读。(抓住有关词语指导朗读)
  [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要感悟就必须抓住语言文字。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想、动笔标记的好习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为什么妈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我们用什么实际行动做“懂事的娃娃”?然后小组交流。
  ①集中交流,请小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的认识。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听他们说得与你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然后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重点地进行指导点拨,使学生认识到:“我”爱祖国的美丽河山,并且能以实际行动爱护她,所以说妈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教师点拨要点拨在学生需要处、矛盾处、困惑处,使学生能真正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谁能说说一说“我”“忽然看见”了什么?这几句应怎样读?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知道:朗读到第二节的第三句后应有停顿,表示“我”思想和行动的转移——原来是准备随手扔橘子皮,后来看见妈妈责备的眼神,猛然觉醒到:应该爱护这幅 “画”,不能随便往“画”里扔垃圾,于是说出了下面的话。)
  (3)同学们,请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小节,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
  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小节,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师生共同评价。
  (4)齐读课文。
  5.巩固生字,鼓励创新
  (1)你认为哪一个生字最难写?
  [教师在学生需要指导时进行指导。]
  (2)任意挑选两个生字,组一个词或说一个句子。
  ①教师示范:一条小河往东流。
  ②学生组词或说句子。
  [让学生在用生字中,进一步理解生字,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默读全文,引导质疑
  (1)现在让我们默读全文,默读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要认真读,读后动脑筋猜猜老师会提出哪些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老师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3)老师的问题:你看到“流动的画”了吗?你欣赏了流动的画,想说点什么?
  7.交流收获,美读全文
  (1)同学们,学习了《流动的画》,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3)多么美丽的图画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自由地朗读一遍。
  [近尾声时,让学生再一次在音乐所创设的意境中朗读课文,升华情感,积淀语感。]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