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体资源”的开发策略

作者:袁仁胜 吕 佳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资源的意义日益凸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何开发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这一巨大的课程资源库?我觉得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进行尝试:
  
  一、 顺应学生的“情绪资源”,经营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学习过程有影响作用,人根据情绪选择信息和环境。符合自己愿望的事情,情绪激昂,思维敏捷,对事物的接受性好,处理问题迅速,学习实效性高。如能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他们会产生喜悦、快乐、兴奋、赞叹、敬慕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作为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简单统计和平均数的复习》后回顾:
  一进教室就感觉到学生的情绪有些异常,联想昨天的比赛,我明白是什么原因了。原来他们把失利归因于做评委的我没有“帮助”他们?经过短暂权衡,我决定从平均数开始这节课。
  师:昨天的比赛我们班没得名次,我也很难过。比赛的成绩要算平均分,但又和我们这单元所学的平均数的方法不一样。电视上,歌咏比赛或体操比赛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大家知道吗?(大部分同学开始抬头了)
  生1:我知道,去掉最高分,再去掉最低分,求剩下的分数的平均数。
  师:昨天评委给我们班的打分是:88,92,94,95,92,90,92。请大学用这种方法计算我班的最后得分。
  生2:去掉最高分95分,去掉最低分88,剩下五年数的平均数是92。
  师:大家对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什么想法?
  生3:公平,免得有的裁判偏心打分太高或太低。
  生4:老师昨天给我们打再高的分也没用,因为要被去掉。
  生5:比赛要凭我们的实力,赢了才最开心。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没有按图索骥的雕琢,没有牵强附会的呆板,相反,有的只是随机应变的机智,有的只是画龙点睛的神奇,课堂教学也因之而精彩起来。上课教师这样的教学安排,很自然地复习了平均数的知识,也很自然地化解了学生的怨气,让学生对结果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认识,作了一次全面的分析思考,还让学生说出老师
  想说的话,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达到了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 挖掘学生的“集体资源”,激活课堂
  
  我们知道许多数学原理的雏形,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觉得学生作为单个的个体,按照一定的方式,集中在班级里,就可以形成我们数学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值得我们老师去思考、挖掘。
  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的片断:
  师:虽然课前老师已经知道了你们的姓名,可我们只是初次见面还不认识。现在,我说出某个人姓名,请你们告诉我他的座位,让我自己去找他,认识他,好吗?
  师:×××
  生1:在我的右边。(老师走过去,微笑着说,很高兴认识你。)
  师:×××
  生2:在第一组第二位。(老师说,祝你这节课有所收获。)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你们不能用嘴说,只能在纸上把这位同学在教室里的位置写出来,让老师一看就能快速地找到这位同学,可以吗?(可以!)
  师:请同学们把班长的位置写在这张白纸上。(然后老师收集三个不一样的答案)
  老师边念边找,最终才找到。
  师:同学们,前面两个答案老师为什么找不到班长?而后面一个能找到呢?
  接着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共同商定描述座位的标准
  ……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描述班内同学的座位,有利于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几组”与“第几个”。教师利用学生排列标准不同可能产生的矛盾,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定排列标准。利用学生业以存在的座位资源,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借班上课时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又为学生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落实学生的“实物资源”,操作课堂
  
  这里所说的实物,是指课堂上学生可以轻易得到的,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弄懂知识,建立正确的表象,用来操作的物体。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同时,动手操作物体也是新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更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1-5的认识》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
  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利用我们的身体器官,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进行实物操作,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
  
  四、 发挥学生的“差异资源”,助攻课堂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差异,努力将学生间的差异生成对话,引发交流和反思,从而成为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个人爱好在学习环境中得到积极感受,生成出鲜活灵动的课堂!
  一位教师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课上,让同学介绍算理时,出现了好几种情况,但小组介绍的不怎么好。此时,一位女生提问,我觉得他们讲得有点不太清楚,我再给大家解释一遍。
  师:你觉得哪个地方他们讲得有点不太清楚,你就问他们哪个问题,让他们解释,考考他们,好吗?
  那位女生点点头,“为什么把48、120这两个数加起来?”
  生1:因为他们分别用4×12和1×12。(好多同学齐生反对说:“是10×12”)
  所以要把两个数的和加起来,才是它们的和。
  那位女生: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把2写在十位上?
  小组内的那位同学:因为10×2,所以把得到的2写在十位上。
  那位女生佩服又很满意地说了声“谢谢”!坐下了。
  师:(鼓掌)我这个掌声是给谁的?(学生示意是给那位女生。)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全):明白了。
  这一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上课教师利用自主建构知识的层次和深度的差异,巧妙的评价,培养学生互动意识和交流能力的高超艺术。在那位女生要“再给大家解释一遍”的时候。这位老师介入进来:“你觉得哪个地方讲得还不够清楚,你就问他们那个问题,让他们解释。”这样把简单的个人发言变成了多向的对话。在交流中生成新知,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实现深入透彻地明白算理,潜移默化又有效地培养着学生学习的方法、习惯与能力。
  
  五、 善待学生的“错误资源”,夯实课堂
  
  这里所说的“错误”,特指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认识而产生,“认识”基于错误而深入,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错误”在所难免。由于“错误”折射了认知主体丰富的观念信息,所以纠正错误对于转变数学认识、促进知识建构意义深远。
  一位老师在《比例尺》教学后,请学生独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块长方形菜地,按比例尺1:500画出平面图后,量得长8厘米,宽6厘米,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巡视中,教师发现两种不同的解答策略:策略一是先求图上面积,再求实际面积,即8×6÷1/500=24000(平方厘米)=2.4平方米;策略二是先求实际长度,再求实际面积,即8÷1/500=4000(厘米)=40米,6÷1/500=3000(厘米)=30米,40×30=1200(平方米)。对此,教师没有正面点破,而是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自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实际面积能不能直接根据比例尺来求呢?
  (问题一出,学生们激情顿生。经过思索研究,他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现)
  生1:因为实际面积是实际长乘实际宽,而实际长、宽又分别是图上长、宽除以比例尺得到的,由此可以得到本题的实际面积是(8÷1/500)×(6÷1/500)。所以像刚才的第二种方法8×6÷1/500就少除了一个比例尺,所以,就比正确答案缩小了500倍。
  生2:我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概括出了一个根据图上面积直接求实际面积的公式:实际面积=图上距离÷(比例尺)2
  生3:我还想到了,如果是求“实际体积”,则应该用“图上体积”去除以“比例尺的立方”!
  案例中的错误,源自部分学生“比例尺”观念的认识偏差。于是,一场由教师“蓄意”挑起的纠错活动即时发生。一方面,学生“就错探因”,据理发现了错误算法的成因根源,帮助同学更正了对“比例尺”的认识偏差;另一方面,学生还能“借错创新”,顺势发现了“借助比例尺、直接根据图上面积(体积)求实际面积(体积)”的策略模型,错误资源的潜在价值由此实现了最大化。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