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

作者:厉爱民




  有组织便有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组织中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持久的、顽强的、有效的影响作用,最终使人们形成总体的行为倾向,因此,组织文化具有组织管理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组织文化,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一切校园物质形态和活动中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广义的校园文化,既包括物质领域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娱乐场馆,又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校园精神、行为规范、人文传统、价值取向等。校园文化丰富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其存在于学校的每一个育人环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有正向、反向之分。作为育人的组织——学校的组织文化,校园文化应该具有教育性,体现人文性,努力建设成为积极的、高尚的组织文化。
  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是以当代人文思想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培养人发展人为中心,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是积极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当代教育的人文趋势的必然结果,当前应从五个方面来建构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
  
  一、 校园物质文化要有人文内涵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浅层表现,但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程度、自然风景特色、环境整洁水平、设备现代化层次等等,都直接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品位,也给学生以十分直接的外在环境的影响。
  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要以方便师生工作生活和学习为原则,在此前提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尽可能地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校园营建人文景观,充分发挥校园凝重、浓重的文化承载功能,寄人文知识于校园景点、环境布局、建筑风格之上。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精心布置,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够吸引学生驻足观赏,细心体验,愉悦身心,体现以美育人的原则。通过这些静态的、无声的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受到美的熏陶、潜在的教育,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起到无形的管理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存在一种过分追求奢华的现象,这样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尽管十分优美,但却是缺乏人文意蕴的,因为过分奢华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一种对社会财富的不当使用,浪费现象本来就是反人文的。同时,奢华的物质环境建设往往有着太多的外在于教育的目的,比如攀比、重外表不重内涵的错误理念、虚假宣传的需要等等,也就是说,过分奢华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目的并不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因而即使看起来具有人文的
  风格,也是不完全的人文,甚至是假人文,因而值得警惕。
  
  二、 校园制度文化要体现引导性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中的各种制度都是为教书育人工作服务的,这就使得学校中的制度与一般管理中的制度相比较具有特殊性,那就是学校中的制度要体现教育性原则,具有更多的引导性。强调学校中的制度的教育性与引导性并不是否认这些制度的约束性,而是强调这些制度必须是合理的、符合人的发展的、符合教书育人的特点的,它的约束性更多的来自于全体成员对它的心理认同,而不是它的权威和权力的制约。
  另一方面,校园制度文化的引导性还体现在,在校园中制定和推行任何规章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到制度自身内在的引导性,使其符合维护校园正常工作、生活秩序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应该考虑到制度体系外在的引导性,即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念的需要,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引导和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思想行为,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时发挥着心理强化的作用。
  
  三、 校园活动文化要体现多样性
  
  校园活动文化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具有特殊性,它是动态的文化、实践性的文化,是学生与校园文化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也是校园文化内化到学生意识中的重要途径。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环节,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可以活跃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及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形成健康、活泼、开朗、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活动文化动态反映校园文化生活,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在一定意义上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更为重要。
  校园活动文化要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必须体现其丰富多样性。学校可以有组织地举办各种学生活动,如:校史展览、诗歌朗诵会、音乐欣赏会、书法等等。校园活动的多样性包括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场合的多样性。内容的多样性在于使学生受到全面素质的熏陶,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发展,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形式的多样性在于体现活动的新颖性、创新性、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场合的多样性在于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和经常性,使学生便于参加。校园活动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者要解放思想,勇于接受各种新鲜
  事物,理解学生的多种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四、 校园精神文化要体现人文性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和积累起来的人们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校园精神文化对组织成员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意义在于它对内能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品质、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等,从而创设出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向上、有利学生成长发展的校园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另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对外则表现了学校的个性和魅力,体现了学校整体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是学校特色的高度凝结。
  校园精神文化总体上要体现人文特征,一种校园文化如果不倡导一种人文精神,也就不成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个校园文化就失去精神支撑。只有人文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才符合时代精神的呼唤,才能适应教育本质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从而使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和感召力,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影响学生一生的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校园人文精神文化不是外部规定的,而是来源于校园文化实践,来源于师生长期的人文文化活动和人文精神追求。严格说来,并不存在独立的什么校园精神文化,它总是存在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于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把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地提取出来,只是出于分析的需要,出于对校园文化理解上的需要,而不是说在校园文化中有一个精神文化的独立存在。精神文化是人的精神的文化,本质上是人文性的,学校的育人性质就更加强调校园精神文化的人文性,而人文的产生需要人文的方式,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也必须采用人文性的手段和方式。校园精神文化只有在校园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人们的行为得到体现,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再影响到群体中个体的实践。这是当前建设人文性的校园精神文化必须关注的问题。
  
  五、 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生主体性
  
  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里强调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并不是否认校园中其他人的主体地位。然而学生是校园文化主体中最大的群体,是校园文化目的和结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围绕受教育者主体的需要展开,并且要依靠主体来进行。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他们不仅有强烈的求知与成材愿望,而且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因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上下一致使广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才能形成稳定的文化环境和良好的精神氛围,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物质文化建设要考虑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需要,要征求并合理采用学生的多方面意见,引起学生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关心和关注,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好以后,在其管理上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参与校园物质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与校园物质环境进行互动,使学生在作用于校园物质环境的同时自觉接受校园物质环境的熏陶而进行双向建构。
  其次是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度建设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得到学生广泛的心理认同。制度建设的学生主体性要求使学生成为制定制度的主体,制度的制定要有学生的广泛参与,也要求使学生成为检查制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还要求使学生成为制度执行情况处理与评价的主体。这样,制度成为维护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不再是学生的对立面。
  再次是在活动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把活动的策划权、组织权、参与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策划、自我参与、自我总结,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自我提高。管理者只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帮助,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活动水平和品位。
  最后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管并不存在单独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但校园精神文化确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弥散于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当今的学生具有许多优点,他们对新知识十分敏感,乐于求知,兴趣广泛,敢于创新,有自我发展的要求与动力。他们具备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性的素质与实力,校园精神文化创新已不能小觑他们的力量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只有当学生成为身体力行校园精神文化的主体,真正的校园精神文化才会得以体现和确立。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