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课堂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作者:储开芬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阅读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在加强课外阅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由课内向课外有机渗透。所谓课堂教学拓展就是教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打破教材、课堂的束缚,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文本(教材)教学服务。有效的课堂拓展,能深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然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作一番认真的审视,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鲜见,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问题之一:舍本逐末
  〔案例1〕《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感悟过后)
  师(满怀深情地):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吟咏,多少作家为之歌颂。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篇歌颂母爱的文章,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阅读这些文章,好吗?
  生(兴高采烈地):好!
  (课件出示两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诵。)
  ——《合欢树》(〔中〕史铁生)
  ——《普利策奖献给我贫穷的母亲》(〔美〕詹妮)
  师(激动地):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些文字,你能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吗?你能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文字吧,我相信,一定会有一股感激之情从你的心头油然而生……
  (前后花去大约15分钟的时间。)
  反思:以“本”为本——拓展要有限度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和反复加工的,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规范文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凭借。这些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诵读、感悟、欣赏、玩味,把文本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当下,语文拓展中有一种倾向必须扭转:就是学生对文本尚“一知半解”,生字还不会写,课文还不会读,含义还没有懂,教师就去搞所谓的拓展,结果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案例1中教者花费大量的时间拓展阅读歌颂母爱的文章,从表面上看延伸了学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实际上这样的拓展冲淡了文本本身的教学,削弱了文本本身的教学地位。我们细想一下:学生要真正读懂《月光启蒙》已经不易,在课堂上再去读那么多内容学生能读懂吗?不管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拓展,服从并服务于语言学习这一点不能变。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要以文本为凭借,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为根本,准确把握好拓展的限度:一是选择的数量要有限度。语文课堂的拓展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看是否必要,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二是占用的时间要有限度。拓展要着眼于文本的深化,必须保证文本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不能让拓展的材料挤占文本的学习时间。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问题之二:生搬硬套
  〔案例2〕《梦圆飞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内容后)
  师(赞赏的语气):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老师这里还有介绍宇航员的有关资料,想看看吗?
  生(肯定的语气):想!
  (课件出示资料,然后指名学生读。)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太空中牺牲的妇女》(介绍美国宇航员麦考利夫)
  ……
  反思:浑然一体——拓展要有粘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如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尾呼应,气韵贯通;应该如一幅优美的图画,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还应该如一首动人的乐曲,音律和谐,浑然一体。语文课堂拓展的内容要与文本紧密相连,不游离于文本教学之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拓展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以为拓展就是往每堂课里硬塞一些课外资料,致使拓展生搬硬套、生拉硬扯,课堂教学支离破碎、一盘散沙。《梦圆飞天》一文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案例2中,教者安排学生拓展阅读美国宇航员的有关资料,从内容上看与文本具有相似性,但从主题上看与文本相去甚远,因而与文本教学格格不入。如果教者相机介绍杨利伟或乘坐“神舟”6号遨游太空的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的相关资料,就与文本主题比较贴近,与文本教学比较吻合了。如何使课堂拓展与文本教学融为一体呢?就是要使拓展与文本教学之间要有一定的粘合度,具体讲:一是目标要精当。就是拓展要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目标。二是内容要适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供拓展的内容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掌握不好,选择的材料就有可能成为可有可无的累赘,干扰教学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众多的材料中精心筛选,把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拓展目的最相符、与学生认知水平最贴近的材料选择出来。三是时机要恰当。拓展要掌握好“火候”,要在文本教学最急需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语文课堂拓展的时机是有规律可循的:课伊始,或知识铺垫,或激发兴趣;课中间,或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课结尾,或升华主题,或拓宽视野。只有做到这三点,拓展才能与文本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问题之三:蜻蜓点水
  〔案例3〕《泉城》(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神秘地):刚才我们学习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等四眼泉水,老师还带来了七十二泉中的柳絮泉、五莲泉、白石泉、墨泉,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几眼泉的位置和特点呀?
  生(异口同声地):想!
  师(肯定地):那我们就来看看这几眼泉水。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四眼泉水的补充学习材料。)
  师:请哪一位同学把补充学习材料读一下。
  (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读补充材料后结束,前后过程不足2分钟。)
  反思:形神兼备——拓展要有深度
  当下,不少语文课堂的拓展只注重外在形式,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效果不佳。其实,语文课堂的拓展,既要有外在的“形”(拓展的材料),更要有内在的“神”(通过拓展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获得最大效益。案例3的拓展还只停留在向学生介绍知识的层面,停留在拓展内容的层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在了解到济南有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之外,还有柳絮泉、五莲泉、白石泉、墨泉,拓展还浮于表面,停留在浅层次上。要使拓展有深度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拓展材料要有“含金量”。拓展的内容本身要有可供利用的价值,有可供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生长点,最好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二是要开发拓展材料的“附加值”。教师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对所拓展的材料加以开发和利用。案例3,如果教者对拓展材料作一番深度开发:请你模仿作者介绍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方法,先介绍泉水的位置,再介绍泉水的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眼泉水进行介绍。这样做既拓展了文章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进行了写作方法的迁移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问题之四:目标单一
  〔案例4〕《碧螺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太湖碧螺春有了较深的了解。我国还有许多名茶,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呀?
  生(急切地):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