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听课前的准备

作者:张淑玲




  上午第二节课,根据教务处统一安排,全体语文教师在三(5)班听语文研讨课。上课铃声已经结束,还有几位匆忙赶来。其中一位悄悄问旁边的听课者:“这节课上的什么内容啊?”“呵呵,我也是刚来,还不太清楚。”显然他们对于今天的研讨课都是匆匆忙忙无备而来的。这种不做任何准备、糊里糊涂听课的现象在许多学校的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
  公开研讨课教学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活跃学术气氛的一种好形式,教师听课前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计划上的准备
  
  听课对于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但不是听得越多越好,每个教师最好结合自己和所在学校的现状,针对常见的课型,如新授、单元小结、总复习、试卷评析等,选择合适的老师的课,拟定好一学期的听课计划,如听哪些老师的课、听那几种类型或者学科的课、何时去听、听课目的等等都要作周密安排。这样就可以避免听课的随意性、盲目性,进一步提高听课的实效性。
  
  二、 态度上的准备
  
  任何教师的研讨课都没有尽善尽美的,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憾,所以听课者应怀着“五心”(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听课,做到诚恳、平等、交流,而不是以检查的态度来以挑剔的目光去寻找讲课教师授课时的缺憾。
  
  三、 物质上的准备
  
  听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选择好听课记录的方式方法,准备好听课记录的工具,提前几分钟到教室,选择好自己要坐的位置。这样在听课过程中才不会手忙脚乱、遗漏重要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便于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确保自己获益。
  
  四、 理论上的准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科、各领域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教研成果,包括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理论。因此听课者要根据研究课的类型、内容选取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或有关理论书刊中的教改经验和论文,获取新的信息,了解掌握该学科教改的形势和新的教研、科研成果。这样不仅能提高听课的品位,使听课者能站在应有的高度上,而且可以敏锐准确地发现教师授课的优缺点。
  
  五、 教材上的准备
  
  听课者在听课前应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弄清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建议以及相关的知识体系与每单元各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总之,听课者在教材准备上应做到“三准一活”,即对本学科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认识准;对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对课后训练目的、要求掌握准;灵活地看教师组织和选择教法。
  
  六、 设计上的准备
  
  听课前在知道研讨授课内容的情况下,要预先熟悉教学内容,预想“如果我讲这节课,会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种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处理”等相关的问题,然后在头脑或者记录本上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只有这样,在听课过程中才能对该研讨课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对主讲教师的课提出中肯的建议和评价,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