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积极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作者:储建明




  优秀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努力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充分享受主动的、愉悦的、充实的学习过程,师生双方形成亲密的教学伙伴和互动主体,在良好的对话情境中展开积极而开放的教学,实现优化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 积极的教学充满积极的期望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当课堂教学中投入良好的期望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效应。教师的期望不仅影响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表现水平。如果教师的教学意向充满了对学生学习的殷切期待,就会对学生形成激励和鞭策,并且转化为学生自我期待的心理渴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1.积极的期望需要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
  成功教师的一大特点是,他们在课堂内善于营造一种积极的“精神场”,充分投入自身的教学激情,洋溢出善意的微笑,以信赖的眼神去面对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地表达对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教学的过程始终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
  尊重学生,就要从心与心的真诚倾听开始。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它意味着理解、接纳和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和享受快乐。一个没有耐心倾听习惯的教师,不可能拥有一颗善良美丽的心,也就不可能听到学生的思想呼吸和情感抽穗的声音。倾听的过程,既是民主的表现,也是指导的基础。在信息交流之中,可以掌握主动,灵活应变,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丰富的学习情感。尊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感觉到强烈的集体归属感,进而感受到自己是多么重要、多么有价值。尊重意味着向学生的心灵敞开亲近的大门,是一家人、是伙伴、是合作者。倾听代表着与人为善、心平气和与谦虚谨慎,学生的学习声音无论如何的幼稚或者艰难,无论如何的主动或者被动,总是一种情感和思维的反应,它的背后可能是无限的学习期待和崭新的学习萌芽,需要我们作出及时的引导和评价,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盲区,战胜思维的绊脚石,获得心灵世界的释放。
  2.积极的期望需要预设积极的教学目标
  创设让学生满怀热情地参与合作的课堂,要求每一个教师用积极的情感来展示积极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在准备上课阶段,就要在充分把握学情、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明确清晰、合理、适度的教学指向,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瞻前顾后,还要触手可及。在考虑目标分解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动态,看学生是否具有水平合适的认知能力,是否具有必要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否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耕耘过程中学有所得,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收获积极的学习成果,切忌一味地标新立异和好大喜功。在处理“深”与“广”的问题上先要夯实基础,再作加深拓展,将深刻与广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在目标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是,“我期望我的学生从中学到或得到什么”,“我怎样才能确保这个愿望的实现”,“我怎样知道这个愿望最终是否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所呈现的积极的教学目标,既不能随意迁就,也不能肆意拔高,它的设计应体现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具体明白,二是难易适中,三是可操作可评价。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终端进行思考,如果能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学习者而不是教授者,那么,课堂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二、 积极的教学展开积极的互动
  
  叶澜说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少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失了生命的灵动。积极的教学在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要求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信息,体现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变。
  1.积极的互动表现为人人都是积极的学习同伴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材是一种文本,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和钻研教材,更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来设计更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永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课堂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教学的默契,大家自由地去探索,去讨论,去挑战人类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之路上获得学习的启迪。这样的一个过程,代表着“我们(而不是我)做得怎么样”,“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我们还能怎么做”的道理,每个参与者都为解决学习问题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无论相同与否,总是一种坦率的对话与平等的沟通。这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才会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凸现自主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对话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和碰撞自己的理解,而且享受幸福和成功的对话情境,不再只是“一问一答”式的假互动,也不再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的假对话,而是致力于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教师绝不包办代替,绝不成为知识的代言人和发布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求知,多向思考,从狭隘孤立的个体走进同伴互动的组织之中。
  2.积极的互动表现为人人都能积极地阅读对话
  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要改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和训导的现状,唯有调动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深入地思考,接受学习文本的挑战。一是要设计好开放式阅读对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反应,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抓住问题的关键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理解;二是要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以生活的丰富性来反哺教育的书本化,去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生活品质;三是要重视培养深刻思考的习惯,让课堂教学成为活跃思维、激发活力的场所,在阅读对话之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不断探索的精神。阅读对话坚决反对教师的独白表演和话语霸权,关注教学互动的多向性和交互性,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发言权,要求给以充足的对话时间和对话空间,能够容忍学生作为发展中主体对文本产生的各种想法,及时引导和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把课堂的有效互动上升到一个精神审美的高度来认识,从而体现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和谐解读和深层创作的关系。
  积极的阅读对话是积极教学的一种具体表现,一方面与新的知识新的文本之间发生面对面的动静对话,以动态的阅读心理活动来印证静态文本知识的呈现结果;另一方面与他人之间发生人际对话,交流不同的思维意见,相互赋予有意义的见解和生成有意义的认识;再一方面与自己的内心之间对话,发现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发展积极的学习期望和学习动力。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大家带着快乐、带着追求,去继续探索前面的路。
  
  三、 积极的教学激扬积极的个性
  
  积极的教学一旦进入积极的互动状态,就会产生一种动态生成的活力表现,呈现出一种个性教学的迫切需求。无论选择怎样的方法,无论发展怎样的能力,都有赖于对学生的未来充满憧憬,让教学的魅力充满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时空。
  1.积极的个性因教学的自由而美丽
  学习的个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人都有学习的尊严和自由,二是指人人都有学习的差异和禀赋。实施个性化教学,与其说是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毋宁说是发挥和发展个人禀赋的共通教学。新课程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的个性价值追求表现为重视学生的自由发展,尤其是人格精神的持续成长。积极的个性教学是一种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一种由应然性转变为实然性的过程,它寓教于乐,寓乐于美,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不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