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有效的探究需要合适的支点

作者:王海荣




  最近,镇中心教研组安排我上了一节教研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复式统计表”。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也为了让课堂体现新意,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复式统计表的环节。在正式上课前,我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堂中学生的探究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经过年级组同行的共同研讨后,我调整了教学的方案,在正式上课时,教学效果大有改观。反思两次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探究活动需要向学生提供合适的支点。现将两个课堂中同一内容的教学片断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教学实践】
  上课伊始,我从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入手,向学生呈现四部动画片的图片,统计班上同学最喜爱的动画片情况,并制成一张单式统计表。(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回忆单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师:上周,实验小学的五年级四个班也进行了同样内容的统计,统计的情况是这样的。(用课件向学生呈现四张统计表,如下)
  
  师:你能将这四张统计表的内容合并在一张统计表上吗?
  学生开始动脑筋设计,我在行间巡视。我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能设计出复式统计表,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无所适从。
  师:下面请大家来展示一下自己设计的作品。
  课堂极其安静,大多数学生耷拉着头,在我的再三鼓励之下,才有一两人愿意展示。
  ……
  【课后讨论】
  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对该环节的处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自主”的,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出示了四张单式统计表后,说:“你能将这四张统计表的内容合并在一张统计表上吗?”这句话没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产生“我要探究”的动机。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被动的。
  2.对学生的探究水平缺乏充分的估计
  课堂中预设的探究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力水平,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本课中学生对于复式统计表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很难实施有价值的探究。在过难的问题情境面前,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扼杀了,自信心被挫败了,探究活动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对上面的教学环节作了调整,并进行了第二教学实践。
  【第二次教学实践】
  课堂首先还是通过统计本班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复习制作单式统计表。
  师:上周,实验小学五年级的两个班也进行了同样内容的统计,这是两张统计表。(我将两张统计表拿在手中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放在实物展示台上。两张统计表是上面的五(1)班和五(2)班的两张表)
  师:从这两张统计表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想比较五(1)班和五(2)班两个班喜欢动画片的情况,这两张统计表怎样放比较好?请大家拿出课前发下去的两张统计表,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大约2分钟后,很多小组同学都有了发现。
  师:下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情况。
  生1:可以这样摆放(他把第二张统计表的标题折到背面,接到第一张统计表下面,见下图):
  五(1)班最喜欢的动画片人数统计表
  
  师:你很会动脑筋。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还可以这样摆放。(该生走到前面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他把第二张统计表的第一行折到背面,再接到第一张统计表下面,见下图。)
  五(1)班最喜欢的动画片人数统计表
  
  师:这个方法好吗?
  这时有学生举手,说:这样的话看不出哪一行“人数”是哪个班的。
  师:说得是啊!这位同学想得真仔细。怎么才能区分五(1)和五(2)班呢?
  生3:可以在两个人数前写上五(1)和五(2)。
  师:太好了,你真聪明。如果老师想把两张统计表的内容合并在一张表上,应该怎样画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然后画一画。
  大约4分钟,大部分小组的同学都设计出了统计表,质量比较高。
  师:现在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们设计的作品吧。
  生4:我是这样设计的:
  
  生5:我和他设计的不同:
  
  ……
  【反思】
  第二次教学实践,比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观两堂课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节课是让学生直接根据画面上的四张单式统计表设计一张复式统计表。学生生活中没有见过或是特别留心过复式统计表,他们没有相关的已有经验,因此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探究的要求是极高的。过高的要求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失去努力的勇气和信心。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第一节课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积极探究的热情,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而第二节课教师将四张单式统计表减少为两张,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如何摆放才便于比较两张统计表上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积累了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感性经验,尽管这种经验是不成熟的,是无意的,但无疑为后面画统计表提供了思维的支点。事实证明,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支点,他们的后续探究才得以顺利进行,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而高涨,课堂也因此而精彩不断。
  在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探究活动需要的支点。将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不因为问题的过于简单而失去探究的热情,也不因为问题过于复杂而失去探究的信心。只有创设了合适的支点,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取得实效,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