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兴趣小组活动的误区与对策

作者:陈 明




  兴趣小组是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既拓展和延伸了课堂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克服当前出现的一些误区,否则兴趣小组活动会流于形式。
  误区之一:重教师特长,轻学生个性发展
  兴趣小组活动许多时候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设置,然后组织学生参加。这种兴趣小组的活动,是让学生来适应老师,学生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兴趣小组的内容陈旧,千人一面,只能停留在肤浅的活动层面上,学生个性难以得到发展。
  对策:兴趣小组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兴趣小组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特长进行分组设置,如:科技、书法、合唱、舞蹈、鼓乐队、国画、篮球、排球、经典诵读等兴趣小组,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校根据学生活动小组报名情况,合理配置具有特长的教师进行辅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情况、接受能力强弱等差异性确定所应达到的目标,然后进行因材施教,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误区之二:重技能训练,轻兴趣培养
  兴趣小组活动普遍致力于让学生获得技能,往往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兴趣逐渐缺失。
  对策:为了防止学生兴趣需要的缺失,首要任务是提高兴趣小组的活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组织一些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发展。也就是要在兴趣小组活动中,真正落实学生的“激趣、活动、感悟、审美、创新”,小组活动过程重点应放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鉴赏、在鉴赏中创新,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体验,从而实现“唤醒学生兴趣需要,发展个性特长”的和谐统一。
  误区之三:重结果,轻过程指导
  笔者发现一些辅导兴趣小组的任课教师虽然有详细的活动计划,也有小组活动的培养目标,但对兴趣小组活动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强,心中无数,长期采用单一、固定的辅导方法,只看中学生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活动的体验过程。
  对策:兴趣小组活动过程是一个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鉴赏美、享受美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感悟过程,削弱学生活动的实践过程,急于培养活动技能,学生获得的技能就只处于浅层表象,不仅造成学生在活动中感到迷茫,而且导致学生的活动兴趣逐渐降低。如,在篮球兴趣小组活动中,不能只注重教师讲解技能,学生反复练习,而要引导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不断地反思、总结,让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享受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误区之四:重校内培养,轻校内外沟通
  兴趣小组活动只注重校内辅导,而没有打破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校的实情进行校内外沟通。
  对策: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应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让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审美鉴赏能力在校外活动中得到展示和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假如真正实践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创新精神会得到发展。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文化体育活动周,包括科技、书法、合唱、舞蹈、篮球、排球、乒乓球、“挑战者”杯综合知识竞赛等活动。这给全校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成长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成长。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校园形成良好的校园风貌、健康的校园文化和文明校园,从而推动建设学习型校园。结合学生特长,与社区、青少年宫共同举办传承三峡移民精神的“快乐移民娃”大型广场文化汇报活动,形成和谐的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