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课后辅导该“补”什么

作者:张晓华




   办公室里,不时有学生来补习功课,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开“小灶”,加班加点地进行课后辅导,用有的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坚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的想法值得肯定,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非常让人钦佩。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难免有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全部接受课堂上的内容,如不能及时补上,将会积重难返。平时,在不加大学生过重负担,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给学生补一补功课,做到功课堂堂清,日日结,笔者觉得是切实可行,也是切实需要的。这是一位教学认真的老师最起码的做法。可是,许多老师一边补习,一边在不停地生气,因为学生似乎真的太“笨”了,讲了很多遍也不懂,甚至有些学生从头至尾就心不在焉,对老师的热心也似乎并不领情。结果老师花了很多的心血,可学生的功课好像也并没有好起来,难道真的是学生“笨”,才让老师的努力付诸东流吗?笔者以为,也不尽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如此低效甚至无效呢?问题还是出在老师的思想认识上。辅导时将视线只聚焦在成绩上,将努力只瞄准在知识掌握上,这样的辅导治标不治本,又怎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呢?那么,课后辅导,到底该为学生“补”些什么呢?
  一、 补情感。常常看见学生走进办公室就一脸不安,胆怯得连话也不敢说,如果这时老师再是满脸严肃,大声训斥,那学生真的就是如履薄冰,“两股颤颤”,又怎能以一种从容、放松的心态来接受老师的教导呢?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以严格要求著称,这并没有不对,但一旦变为严厉就会做过了,学生见到老师如老鼠见到猫,大气不敢出,表面上学生好像是在尊重老师,实质上学生会对老师敬而远之,根本就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其实,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老师与学生保持的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也就是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这样学生才能走近你,接受你,才能对你的一言一行认真对待。所以,课后辅导,教师首先应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亲切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是真诚的,你对他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当学生也能对你敞开心扉,喜欢走到你的身旁,倾听你的讲话,并能自由表达自已的想法时,老师对学生的辅导才会事半功倍。所以,课后辅导千万先要补上学生情感一课,然后才能开始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分析,对学生加以有效的引领。
  二、 补兴趣。学生的功课不能跟上班级整体的水平,除了一部分是习惯与智力上的原因外,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对功课本身缺少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失去兴趣,那课堂也就失去了认真聆听、投入思考的状态,老师再精彩的讲课也不能抓住他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思维。要真正将这部分学生的功课补上来,最好的方法还是先激起他们对这门功课的兴趣。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介绍过,他为了提高一位学生的数学成绩,向这位学生推荐了很多数学科普方面的书籍,最终让这位学生深深爱上了数学,并一跃成为班级的数学尖子。因此,课后辅导,不能只想到功课本身,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对这门功课有了学习的兴趣。对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老师应考虑如何调动起兴趣,激起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喜爱,这是辅导的重点。为学生补上兴趣这一课,需要老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及学科的特点,如语文学科,可以从课外阅读开始,引导学生爱上读书,细细引导中,发现语文的魅力,直至被语文吸引。当然,这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不过,老师应时时将学生的兴趣培养放在心里。这样的辅导才会因有了核心而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
  三、补方法。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提高确实是有效的,但千万不能忘记,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学生不能掌握基础知识,很大原因是学习方法的欠缺。思维的方法,阅读的方法,答题的方法,检查的方法,特别是思维上的,比如语文学习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根据上下文提问、回答的方法,根据句意推测下文的方法,概括段意的方法等等,只有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方法,他们的学习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在功课学习上才会得心应手。课后辅导,我们应跳出就题讲题的层次,将眼界放大,站得更高一些,从方法层面授学生以“渔”,当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学会了学习,学生学得轻松,也就会爱上学习。这样的辅导才有实质的意义。
  当然,课后辅导只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内学得踏实,在课堂上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最大程度上发挥课堂的实效,提高课堂内的教学效率,这是每位老师应该首先思考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