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底线是什么
作者:赵玉生
体育课上,只见教师驱“羊”入“谷”,并不见“雄赳赳、气昂昂”的龙奔虎走;音乐课后,教师振臂一呼,也不见学生们的“风乎舞雩,咏而归”。羊群疾走,那是羊儿在寻草,渴求生存,它们在头羊的带领下有秩序前行;小鸟歌唱,那是鸟儿为了觅偶,繁衍种族,它们在高高的枝头引吭高歌。我们的孩子们呢,他们不是鸟儿,但是他们应该有像小鸟一样的激情;他们不是羊儿,但是他们应该有像羊群一样的渴望。
在升国旗仪式上,我们愿意听到孩子们嘹亮的歌声——那种激情,我们愿意看到孩子们那整齐的步伐——那种渴望,可是事与愿违。从孩子们的眸子里,我们看不到一点激情;从孩子们的步伐中,我们看不到一丝渴望。是孩子们没有了对祖国深深的爱,抑或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教育是塑造人最好的方式。因此,孩子们的激情和渴求应该由教育来激发和完成,也就是说动物本能的激情和渴求转化为孩子们对祖国的爱需要借助于教育的力量。
升国旗仪式中孩子们对祖国的爱应该由孩子们嘹亮的歌声和整齐的步伐来表现,可是我们在升国旗仪式中没有看到这种表现。于是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说,我们教育的方向出了问题——我们还是在沿袭旧的思维方式向着“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
不是吗?
“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之一的升国旗仪式不在考试之列,所以练习“步伐行走”和“唱国歌”活动并不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于是,体育课上的“步伐练习”就那么“回事”,音乐课上的“唱国歌”活动就那么“回事”;于是,升国旗仪式也就那么“回事”;也许,没有了音体课,升旗仪式就更那么“回事”了。
大家都麻木了,可是那位小学教师没有麻木。于是就有了那句“名言”,那句“名言”应该是对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一个极大的隐喻和讽刺。这“难看”了谁?丢了谁的人?打了谁的脸?丢了“教育”的人,打了“教育”的脸,确切的说,是丢了“素质教育”的人,打了“素质教育”的脸。
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一次日常的升国旗仪式把素质教育的“梦”砸的粉碎。升国旗仪式既包含了素质教育中“德”的教育,也包含了素质教育中对“音”、“美”教育效果的检验,所以我们不应该忽视升国旗仪式教育,因为这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小学阶段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时期。
这需要小学教师们对素质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还需要学校领导转变管理观念。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缺乏音体美专业教师,但这不能成为农村小学生“走路不如一群羊,唱歌不如鸟叫”的借口。小学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年轻教师是有的,他们接受过军训,学习过“正步”走;他们早就学习过唱国歌,其中不乏有“佼佼者”,可为什么升国旗仪式上孩子们的“队形”就走成了“那样”,国歌也唱成了“那样”?
因为不重视,因为观念没转变,不重视素质教育,没转变教育观念。是谁没有转变教育观念?是学校领导,许多学校领导不重视音体美教学,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音体美专业教师的农村小学里,我们也很难看到音体美课的影子。学生到学校就进教室学习,不时有校长来学校“巡查”,“不时有班主任在窗外“听风”,不时有辅导员在校门口“盘问”,学生在教室里静悄悄地“学习”着,他们的心在“默默”等待预备铃声的响起……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可是改革的春风却度不过“考试关”;新课程改革的洗礼,也没能让人“痛改前非”、“洗心革面”,于是有人感叹道:理想从来不是现实,思想也不是现实的力量。
中国一千多年的“考”文化已深深地植入民族的心理之中:从入学考试到升学考试,从研究生考试到公务员录取,尽淹没在“考”文化的大潮之中,“大气候”条件下,小学教学自然不能幸免,素质教育成为“免谈”。
尽管国家已经取消了小学教育阶段的升学考试,但是学校评价教师的方式并没有因此改变:继续“考”?“考”谁?“考”学生,“考”教师,以“考”治校。最近有些地方不“考”了,换了新名词,叫做“检测”:升级、升学考试一律叫“检测”,“检测”谁?“检测”教师的教学成绩:给教师排名次、评优选模,方便教师管理。音体美学科老师的教学成绩不在“检测”之列,于是便有了上述“现象”的发生。于是孩子从小学就被淹没在“知识”教育的汪洋大海之中……
可是我想——
小学教育阶段,孩子们主要还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音体美教育,其次才是知识教育……
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不需要给学生讲很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认识最基本的现象,做最基本的事情——如爱国、做人、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小学教育阶段,学校不需要那样考评教师、苛求学生,文化建设和人文主义关怀才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
这应该是我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