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课,应该这样备

作者:焦顺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呼唤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期盼课堂教学灵动的动态生成,而备课则是将这种教育理念转变成可以触摸的教学现象和可以操作的教学行为的中介桥梁。走进新课程,备课的要求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然而,据笔者所知,很多青年教师不了解备课的一般程序,有的甚至不知如何下笔设计教学方案,缺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独立备课能力。
  依据新的课程理念,我们把具体的备课过程归纳为以下九个要点。
  
  一、 深入透彻研读教材
  
  据笔者调查,教师们日常备课时,解读文本的环节大多被浏览“参考教案”所代替。在常态下撰写的教学预案里,是见不到“教材解读”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的。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重要范例。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透彻的了解,教师怎么预设准确鲜明的课堂教学目标,怎么去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怎么能恰当设置课堂教学环节以及教法、学法,又怎么设计出具有语文气息的、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预案呢?
  因此,备课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的一步,就是解读教材。教师要埋下头去,静下心来,专心研读教材,了解所教课文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所担当的“角色”,读懂教材的文化内涵和写作特色,解读教材的思想内涵和认知目标,破解教材课后练习缘何设计。如此,促使教师在引领学生对话文本之前,自己率先走进文本,融入课文情境,以自己的方式把文本“炖透”,让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教师与作者和课文主人公交流对话,接受课文文化的洗礼,享受教材思想的盛宴,实现自我通灵教材的心路历程。
  
  二、 科学进行理论假设
  
  设计意图,亦作“理论假设”,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支撑,搭建教案设计的理论平台,并进行成果展望。不仅要就整篇课文的教学从宏观鸟瞰,提出总体设计理念,而且要表明设计每个教学事件,以及破解重点、难点等教学环节的具体意图和预期成果。这不仅需要新课程理念的支撑,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前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学习能力,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自己设计教学预案的理论依据和预期成果,致力使撰写设计意图的过程,成为促进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链接的过程,由此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促进教师对设计的教学事件、教法、学法自我审视,并形成认真的态度、严谨的教风。这应该是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可是这一备课环节,在教师日常备课过程中,几乎是被遗忘的角落。
  
  三、 精当设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只有认知层面,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只强调知识的积累,不关注能力的提升;只注重教学的结果,不关注教学的过程。
  从“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这一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出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预设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这就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关注教材特色,更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现有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不仅要纵观整篇文章的教学预设教学目标,还要分课时设定具体教学任务。
  
  四、 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这里借鉴军事上的一句话:“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来阐述我的浅见。凡事有所侧重,对一篇课文的解读,或是一堂课的教学,皆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要依据教材特色、教学目标的预设和学生的实际学情,预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重拳出击”之处。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如何突破的具体构想,当是我们备课的细节之处,着力之处。
  
  五、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这一环节,我们要求教师依据教材的深浅层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目标的预设,把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尽量均衡地、合理地进行课时划分,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案里所显示的,简单地写上用几课时完成就行。也有称“课时安排”为“教学思路”的,这就凸显了对每课时教学任务的具体安排。
  
  六、 有效开展先期活动
  
  传统教学状态下的备课过程,极少关注课前准备。即使有,也只是停留在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之类,很少考虑过学生课前是否要做哪些学习准备。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只要掌握了汉语拼音,有了基本的识读汉字的能力,就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与之相辅相成,他们从一年级始便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的能力。同时,学生参与课前准备,也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依据各个年级段的教学要求、本篇课文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设想学生的先期活动,包括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或参与制作学具、预习课文等;教师的课前准备包括了解学情(含预习课文情况)、搜集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制作学具、处理收集的资料、准备教学用具(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七、 科学构想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又称作教学过程,即按课堂教学的时序预先设定具体的教学计划。这是教学方案设计的主体工程。它包括具体的教学思路,教学事件的设计,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课堂练习如何操作等等。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凸显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细节处理;设计教学事件,要注重给课堂生成“留白”;设计教法,要注重师生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学法,要注重生生互动,凸显多元解读;练习设计,要关注个体差异,要有实践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生成性。这样,才有可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融。也是我们备课的重中之重。
  
  八、 巧妙设计课堂板书
  
  板书是十分重要的课堂语言,是一种特别的书面语言。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解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对话文本,引领学生追问关键字、词、句、段,领悟文章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老师们习惯了仿照“教参”,习惯了“复制”而不是“自创”教学预案,少有自己动脑设计课堂板书的,有的教师甚至课前没有板书计划,课堂上信笔乱写,随意涂鸦。精当的、有创意的课堂板书,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积极情感的有机生成,对课堂教学起到价值引领和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因而,这一环节也是不可忽略的,是需要好好琢磨的。
  
  九、 认真撰写反思教案
  
  简要地说,反思教案就是对教案的自我评析和修改。这一要点,传统教学理念下从未列入教案设计之中。日常教学中,教师写完教案便走进课堂实施教学了。除了上公开课,很少有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对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修改甚至重新撰写的。执教公开课,好评如潮也好,议论纷纷也罢,都成定论了。甚至有教师因为课上得不太成功,非议不少,便决定以后再也不挑选这样的课文上公开课了。更有甚者,有教师如果连续几年执教同样的教材,就一直照搬原来的教学预案了。
  林崇德教授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叶澜教授也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没有对教学方案的自我评析,没有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
  反思教案,是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修改教学预案是教学反思的书面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应该把自我点评和修改教案,作为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使完善教案的过程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成为教师剖析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