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备课需要思想的浓度与营养基

作者:朱国忠




  我们的语文备课,总是企图给学生永恒的知识、终极的真理、崇高的快感。我以为这只是一种个人中心主义的狂妄,充其量只是教师个人偏执的镜像。作为语文教育所追寻的新旨趣,我们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启迪性。对学生的生活、生命以更多的启迪。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立体起来,才会有更高的思想浓度。一堂真正的好课,不是给人想法,而是给人思想。准确地说,是能点燃思想火炬,发动思想引擎,启迪思想运动。
  要生成有思想的课,语文教师必须就文本的意义与作者,与历时、共时的读者达成共识之后,作自我解读的突围。自我突围,可以还原文本,恢复背景,读出生活;自我突围,可以采用互文的方式,发现新的解读视野。像《郑成功》,我们在还原、拼接他所生存的历史境遇后,就会发现郑成功自从出生后就面临了比常人更多的选择,他选择了反清复明、选择收复台湾……在攻打台湾时,选择了贴近包围、击中要害、铁钩钩船的战术;收复台湾了后,又选择了建设台湾。郑成功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选择了成为民族英雄的权利。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就可以给学生如下的启迪:人生在于选择。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而且这种选择是一种选择链,必须由一系列正确相关的选择所合成。像《肖邦》,我们可以采用搜集相关资料的方法,去透视肖邦的背后,看到跳动在他身里的“肖邦心”,一种具有Zarl精神的心——特有的忧愁,永恒的故国思念,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就能读出一个真肖邦——作为情感精灵、有着真性情的肖邦,涨溢着离愁别恨的悲剧美的肖邦。学生就能洞悉,为了更好地爱国,肖邦身心分离:灵魂时时处处受到狂风暴雨般的撕扯。如此教学,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就能明晰:为了爱国有时需要选择留下,而有时恰恰需要离开,爱国是相同的,方式是各异的,可以殊途同归。像《巴女谣》这些古代儿童诗,我们可以采用互文的方式,把古今嬉游主题的儿童诗加以比较,就能发现,儿童亲近自然的嬉游,适切年龄的玩乐,才能获得真正属于儿童的快乐。快乐的童年不在教室里、不在习题里。古代的儿童更快乐,有着更真实、更纯净的快乐。通过这样的启迪,学生在今后对待幸福时,进行价值判断必然会有新的选择。……
  因此,我们的备课,就要备新的阐释、备新的意味。我们的备课最缺的正是对文本意味的新阐释,意味的失踪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失了生成的蓬勃张力、思想的迷人魅力。
  如果要上升一个层次,进一步提升语文课的思想浓度,还需要我们具有哲学家的气质、文论家的底蕴,将文学、评论、哲学融合起来,生成更多的思想芽孢,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思想,成为思想的生命。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