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找准智慧批评的生态位

作者:胡宝娟




  谓“生态位”指的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它是减轻恶性竞争,有效利用资源,使自然界各种生物欣欣向荣、共同发展的原因所在。在构建和谐、相容的批评教育环境中,我们应找准智慧批评的生态位,把握好合理批评的尺度,调节相容的心理维度,搭建和谐的成长梯度,发挥批评的积极作用。
  
  一、 轻重平衡——把握合理的批评尺度
  
  批评并不等于暴风骤雨、穷追猛打,关键是家长和老师怎么认识和对待孩子以及所犯的错误。大多数人对于孩子犯错误采取的是批评和指责的态度,最后把孩子吓怕了。孩童是生命的必经阶段,是缺少生活经验、处于发展、形成状态的生命阶段。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尝试性的,既然是尝试,必然就会有错误发生,过度批评与指责的结果是孩子的手脚被束缚。因此,责罚孩子的时候要合情理,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方法。
  学会“量体裁衣”。在教育实践中,根据过错的性质与大小、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我们要学会“量体裁衣”,该批评时批评,该启发时启发,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样的一个错误,对于开朗、坦率的学生,我们可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可以采用鼓励的方法,淡化错误,鼓励他走出心理的阴影;对于自尊心较强、爱面子的孩子,我们要照顾他的自尊心,不要在大庭广众下批评他们,宜用一些暗示性的批评,选择孩子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针对实际走入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心领神会,这样的批评才能达到效果。
  给“小辫子”松松绑。现在的许多父母是“成功人士”,他们工作繁忙,和孩子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但对孩子的期望值却很高,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最优秀的。因此,他们看不得孩子犯错误,哪怕一丁点的错误,在他们的眼里都会被放大若干倍。这种心态下的批评像一场“暴风骤雨”,父母往往情绪激动,在批评孩子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孩子面对这样的批评,又会有什么感觉呢?过度的指责和约束,在向孩子传递着一种信息:“我不行。”“我什么都不行!”更有甚者,父母、老师的穷追猛打会令孩子的错误思想升级,产生情绪对立,形成逆反心理。家长过分的“在意”和“吹毛求疵”,使批评失去了原有的目标和作用,没完没了的数落,使老师和学生在心灵上渐行渐远。对于小错误,我们只需适当提醒即可。
  
  二、 琴瑟和谐——调节相容的心灵维度
  
  别做扑克牌上的冷面司令。尊重、理解孩子是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心理能够和谐相容的基础,是有效批评的前提。所谓心理相容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彼此协调的良好状态。但是,在错误面前,从人的个体心理而言,大都有防卫、自我保护心理,不愿坦然地接受批评。所以孩子犯了错,老师、家长找其谈心,他们大多反应是消极的,心理是抵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批评的人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因为孩子的年龄小而漠视孩子的感受,不应为了自我情绪的发泄而呵斥孩子,不要做扑克牌上那冷若冰霜、高高在上的司令。父母、老师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的压力,产生心理的隔阂。我们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要照顾到孩子的自尊,这样,孩子才能勇于承认错误、易于接受批评、乐于听取建议。
  多一些平和,少一点“高调”。生活中,许多老师、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无非是一些“快去读书”、“还不快写作业”、“快把电视关掉”之类的话语。然而,这些生硬冷漠的话语,千篇一律的语气,孩子真的能听进心里去吗?我们经常会走进超市,那里的广播时常会“提醒”人们:“欢迎光临xx超市,土豆x元x角一斤,西红柿x元x角一斤……”“xx商品正进行促销活动……”对于这些内容和语气永远不变的“提醒”,我们已经失去了感觉,怎么能够为之动心?刺激一旦失去效应,就会失去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他们使用电话和船上的传声筒用各种高度的声音进行联系,结果发现发问人的声调越高,回答人的声调也就越高。这个研究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孩子们的吵闹,我们总是要用更高的“声音”来“镇压”他们。其实,孩子们对于大声的斥骂也会产生“免疫力”,高声“镇压”所带来的是孩子的浮躁、默然和更为严峻的“高调”。
  批评时坚持正面的引导。换一种温和的声音,用一种平和的语气,你的“批评”会如春风般飘进孩子的心灵。
  
  三、 曲径通幽——搭建和谐的成长梯度
  
  批评不应停留在嘴边。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加以仿效。“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嘴边,我们要努力做好孩子效仿的榜样。师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要求孩子不随手扔垃圾的时候,自己却乱丢乱抛;希望孩子讲文明、懂礼仪,自己却满口的污言秽语;希望孩子助人为乐,自己却斤斤计较……这些行为如何能让孩子信服?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说教,要以身作则。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的领路人,批评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要导之以行。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多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帮助孩子一起改正错误。
  成长路上不烦恼。作为老师,在批评过后,我们应积极和孩子作心灵的沟通。首先是让孩子认识错误。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让孩子明白犯错误并不可怕,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过程,这是客观规律;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过错,面对错误,承担错误。其次是让孩子理解失败。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不知道什么叫温饱;没有经历过寒冷的人,不知道什么叫温暖;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幸福。失败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每失败一次,就向成功更靠近一步。爱迪生说过,我从来没有失败过,我只是排除了又一个不成功的方法。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面对失败,在跌倒的地方勇敢地爬起来。再次是让孩子正视批评。要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他的批评是诚心的,目的是使他认识到错误,帮助其改正错误,并不断地修复完善自己;我们还应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告诉孩子,虽然犯了错误,在老师心里,他还是那个可爱、聪明的好学生,让肯定、关爱温暖孩子的心灵。
  批评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教育,合理、有效地运用批评,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智慧,在赏识与批评之间找好平衡点,在批评与被批评者的心理上找好相容点,找准智慧批评的“生态位”,让孩子在激励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