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永远在集体之中(儿子在日本上小学之六)

作者:陆 浣




  日本是一个很注重团队精神的民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们这种民族性格呢?观察和思考他们的基础教育,我们似乎能够从中找到源头。日本小学的运动会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在小学和中学时,每次运动会后光荣地登上领奖台从校长手中领取奖状的情景。而在日本的运动会上,我没有见到孩子们有这种“荣光”。
  十月的日本,秋高气爽。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运动会便在各处开得红红火火。而学校的运动会就像家庭的节日一样,学生家长往往都举家前往观看。我发现他们的运动会有这样三大特点:一是所有的项目都以集体记分,没有个人的名次。具体地说就是将全校的学生分成两个阵营:红队和白队,每个年级的1、2班为红队,3、4班为白队,就这样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结合成一个团队,齐心协力地为自己的大集体争夺比分。二是每个人都参加比赛。每个年级都有团体的经典项目,所以孩子们在每一年的运动会中,都会参加不同内容的年级竞技,而红、白两个大阵营的团体对抗也频频出现在整个比赛之中,所以运动会上常常高潮迭起。三是比赛项目很具观赏性、游戏性和团体性。
  这里先要介绍一下孩子们的运动帽。这顶用途很大的“红白帽”始于他们的幼儿园时代,每次举行对抗类活动,只需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将红色翻在外面,另一组则将白色翻在外面,这样很快就组成了两个阵营:红队和白队。
  运动会的时候,红、白两个阵营相向坐在运动场的两边,主席台后面的教学大楼上,高高地挂着红、白两个记分牌。比赛常常以赛跑作开场。第一场是全体对抗:从低年级开始,四个班排成四列,每个人都跑一圈,跑到终点之后,前三名被分别带走并集中起来,最后以清点帽子的颜色来计分。接下来也是赛跑,这一次是每个班选出几个跑得最快的孩子进行红白对抗接力。
  比赛项目精彩纷呈,有亲子组合竞技、有高低年级的组合竞技……而赛场上永远只有一个项目在表演,没有轮到的年级就坐在一旁边休息、边观战。
  年级的竞技项目别有趣味。一年级是丢沙包:将小沙包抛进一个小箩筐里,而这个箩筐则被高高地固定在一根竹竿上面。只见一声令下,孩子们纷纷围在自己班级的竹竿下,一边捡地上代表自己颜色的红色或白色的小沙包,一边奋力地扔向箩筐,此刻,喊声、叫声、加油声响成了一片。清点战果的时候,全场高声数数,决出红白两队的胜负。三年级的竞技项目是“抢竹竿”。红、白两组队员先是拉开距离相向而坐,中间放着一溜竹竿。只听一声“开始”,孩子们呼啦一下就冲了上去,纷纷去抢地上的竹竿,然后拼命往自己的营地里拉。一阵拉锯战后,见竹竿有了归属,再接着转身去援助其他伙伴……五年级是“骑马站”。一个人骑在两个人的肩上组成众字形,这样的三人组形成一个战斗小队,然后红、白两队的人相互抢夺“骑马”人头上的帽子。
  整个运动会最精彩、最富感染力的表演是红、白两队的声援节目。所有头戴红帽的孩子们在运动场上紧密地排成四排,并围成一个大弧形,每人手里拿着一面自己制作的红色小扇子。这时六年级的二三十个声援队员们头扎长长的红色飘带,手戴红手套,有的举着红色大旗、有的敲着鼓、有的舞动着红色玻璃丝球,在壮实的声援团团长带领下威风凛凛地跑进场地。随着声援团长的一声呼哨,声援正式开始了!只见在鼓声和喊声的配合下,旗手们高举大旗从声援人墙的这一边飞奔到另一边,所到之处,孩子们挥舞着小扇子,或站或蹲组成一道道此起彼伏的波浪,呼喊声随着“波浪”响彻了天空。这样跑了几个来回之后,声援团长又喊开了:“红队,大家说,我们头顶上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红帽子们齐声吼道:“红色——!” “我们血管里流的鲜血是什么颜色?”“红色——!”“我们每天吃的腌梅子是什么颜色?”“红色!”“今年的优胜队是什么颜色?”“红色——!”……接着,大家一边挥舞小红扇、一边高唱声援歌:“我们红队绝对赢呀、白队快倒下来,红队加油加油呀、我们一定赢……”红队的声援表演完毕之后,接下来出场的白队同样是一片“山呼海啸”。
  这只是声援的表演,而红、白两队最激烈的对抗赛则是“运大球”。还是这样的红、白两道人墙,运动场中间的两个汽车轮胎上,各放着一只两三人才能合抱的红色和白色大皮球。一声令下,两个孩子迅速把球滚到自己的人墙一端,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将球用手托起,迅速地传递过去。只见两只大球在孩子们的一双双手中慢慢滚过去,这时不仅要快速地滚动,还要防止掉落,如果掉下来则要赶快捡起来继续滚。最后,谁将球最快地返还原处谁就取胜,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协同配合的竞技。
  运动会的压轴项目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的红、白对抗拔河。这时双方的比分都已超过一千多分了,但相差不大,所以还有一搏的余地。孩子们这时最惦记的就是自己所在队的胜负,除了自己参赛之外,就是为场上其他年级的同伴呐喊助威。在这样的运动会上,孩子们的心中没有自己的个人荣誉,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自己所在的团队取得优异的成绩。
  激烈而欢腾的竞技结束了,在最后的闭幕仪式上,校长将一面优胜旗帜授予了得胜队的声援团长,团员们则在下面欢呼雀跃,他们个人的荣光已经全部融入到集体之中了。
  与我们的教育不同,日本的教育极少说教,他们是“贫于言而厉于行”。像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等意识的灌输并不见他们时常挂在嘴边,取而代之的是给孩子们一个能够造就这种精神的大环境,并身体力行地让他们“从做中学”。仔细想来,营造一个充满德馨的空气,让孩子们染香其中,不正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追求的吗?
  还有一件小事,令我感受到他们的集体意识似乎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习惯。小学有一门课叫“图画手工课”,在这门课上孩子们经常要从家里面拿一些材料来进行手工创作,拿得最多的就是牛奶盒和其他硬纸盒。我一直以为自己拿什么他们就在课堂上用什么,后来才知道,很多情况下大家都是把个人拿去的小纸盒集中到教室前面的一只大纸箱里,到用的时候再各取所需。所以有的孩子一次会拿来好几个,而忘带的同学也不用发愁。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互通有无,那种“这是你的”、“这是我的”的观念显得很淡薄。从外观上看,这门课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若再往深看一步,其实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和服务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合作和奉献的意识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而习惯又会渐渐融入到孩子们的性格之中。
  日本学校每年的毕业“送别会”上每个年级都要出节目,有的人参加表演、有的人参加跳舞,而既不会跳舞也不愿表演的孩子就参加伴唱,结果大家都有节目,大家都在参与。孩子们会觉得这个活动是自己的,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而且老师们也会带来自编自演的节目。整个送别会气氛热烈,很多毕业生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极其自然地营造了一个大家庭、大集体的气氛。我想,所谓团队精神、所谓集体主义思想,应该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吧!
  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那是在一次运动会上,我正站在主席台的遮阳棚边观看比赛。棚子下面坐着一些本校区里有一定地位的嘉宾:幼儿园园长、中学校长、自治会会长、市议员等,我注意到有几个孩子正在从事倒水、送茶的服务工作,我知道这是六年级学生担任的工作。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孩子不仅长得极其普通,动作也不麻利,而且其中一个孩子的模样让人觉得多少有些智力障碍。照我们常规思路,这样的场合理应选几个仪表端正、聪明伶俐的孩子来当服务员,因为这是学校的门面嘛。然而主席台上的人们却一点也不以为然,一切都显得很平常、自然。一直到我对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了点点滴滴的感性积累之后才终于想明白,原来,他们的教育一直是在努力消除歧视、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所以他们强调尊重个性,承认每个人都有其出色的地方。无论什么事情,如职位的确定、演剧的主角以及其他一些出头露面的工作,几乎都是孩子们自己决定做还是不做,老师不会去刻意指派。可以肯定,那些主席台的小服务员也是自己要求来的。
  所以,无论是集体主义还是平等观念,都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能够实践这种思想的大环境,并且摒弃负面的影响,让孩子们“染香”其中。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