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先进岂能这样“评选”

作者:徐 栋




  先进是指那些思想品德高尚、业务素质拔尖,在广大教师群体中间有良好口碑的教师,是教师们竞相学习的楷模。因为能否评到“先进”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经济利益和最终的职称评定,所以每位教师都格外重视,但由于学校名额的限制,最终评选的结果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评先活动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为的是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现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教师,通过每年的评选,形成学校争先的好氛围。但是,笔者在教学工作的一线,对许多学校评先时的操作方式产生了诸多的忧虑,领导推荐、按需分配、平均摊派等异化的评选方式不但不能起到评先的作用,反而会严重挫伤许多优秀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评先工作失去本来的意义,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应该引起广大领导和教师们的警觉。
  
  一、 先进岂能领导推荐
  
  校长、校长,一校之长,几乎所有的事情最终都是由校长表态通过,校长无疑是学校管理中的最高“掌权者”,当然,校长发表的意见也最终会得到大家的默认。在校长的心目中,教师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骨干教师自然成为打造学校品牌重要的棋子,自然也会得到校长的额外“照顾”,享受与一般教师不同的待遇。因此,在评先活动中,校长总会不遗余力地推荐自己心目中的骨干教师,使他们能够轻松当选,并尽快成长起来。当然,相信绝大多数校长此举是为学校的发展考虑,是为使一些优秀教师能脱颖而出,其做法是公平公正的,但不排除少数阿谀奉承之人从中得利,那就会在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
  其实,既然校长所推荐的教师在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胜人一筹,就应该相信广大教师能够公正地把他们推选出来,并最终也能当选。两种的结果可能是一致的,但由于方式的不同,在教师们心中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校长专制的表现,会严重影响校长在教师们心中的威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学校的发展极其不利;而后者是学校民主制度化的体现,能在学校形成一种公平争先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学校主人翁的意识。
  因此,笔者发出的忧虑是有必要的,先进还是少一些领导的推荐,多一些民主的推选,使先进教师的产生能够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从而内化为其他教师的工作动力,我想这样的选举才是公平、公正、公开的。
  
  二、 先进岂能按需所评
  
  由于现在职称评选等工作的需要,绝大多数教师都非常渴望自己能够被选为先进,以增加自己的砝码。鉴于这样的情况,每年许多教师纷纷请求学校“照顾”,学校也为了安抚人心,实行所谓人性化的政策,于是就顺水推舟,往往会把大部分先进的名额让给一些所谓的“特殊份子”。我想,现在的许多学校,“先进”按需所评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有蔓延的趋势。
  的确,先进的评选要做到绝对公平是非常难办到的,学校这样做的难处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这种不正之风扩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其实,对于一些教师的特殊需要学校的确应该给予考虑,但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位教师的工作本来就非常优秀,已经达到先进的条件。如果学校一味地讲人情,给一些本来思想落后、工作能力低下的教师以超限的照顾,那必将引来学校良好风气的下滑,必将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自己只要需要的时候,学校一定会照顾的不良思想。
  可见,这样“人性化”的评选之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使当选的“先进”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能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
  
  三、 先进岂能平均摊派
  
  学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往往会在评选时采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其做法是把教师分成若干组,然后把先进的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小组,至于各小组先进份子的产生方式全然不顾。其不同之处是有的学校按照办公室进行分组,有的学校按照教研组进行分组,有的学校按照学科不同进行分组……
  这种“权利”下放的形式还是非常普遍的,通过几年的操作还是“行之有效”的,各组皆大欢喜,教师之间的矛盾缓和,矛盾的指向性也有所偏移。虽然如此,但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弊端。首先,小组人员之间肯定会有不平衡,而学校在名额分配的时候全然不顾小组差异,按人数平均分配为主,那必然会产生先进教师由于名额有限而落选,“次先进”教师因为名额多余而当选。其次,由于组员之间在同一学校工作,彼此关系密切,再加上缺少了行政的压力,必定会产生上述按需推举的现象。
  可见,平均摊派的方式就是气泡,虽然五颜六色,煞是美丽,但却经不起风雨的洗礼,其危险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评先活动是一项“利民工程”,学校必须积极准备,考虑周密,充分尊重教师的意愿,提高评选标准。对于真正先进的教师,学校应该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荐,而对于不先进的“先进”教师,学校行政应该及时干预,妥善处理,积极引导,以防产生不正之风,把评先的真正作用落实到实处。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