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资助贫困生不能忽视思想“脱贫”

作者:朱小燕




  案例:
  开学的时候收书本费,我班学生小A因家庭困难被免除了这笔费用,而且在市妇联组织的“资助贫困学生手拉手”活动中,还获得了分给我校的唯一一个资助指标,每学期由市妇联资助100元钱和一些学习用品。我感觉小A同学真是太幸运了。记得我上小学时几十元的学费都交不起,每学期都有几名小伙伴因此而辍学,小小年纪便去放鹅、放羊,或在家照看弟弟妹妹,何时敢想家庭贫困的学生能有如此待遇,觉得他们真应该心怀感激才是。
  可事情的发展往往偏离我们的设想。前些日子,我班有一名学生在家帮父母晾晒麦子时,不慎从房顶上跌落下来,头部严重摔伤,造成颅腔积血,需很大一笔手术资金。农村家庭根本无力支付巨额手术费,为此学校组织全体师生给这位摔伤的同学捐款,老师、同学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多则五六十,少则一元两元。在这次爱心资助过程中,让我吃惊的是我班竟只有小A同学没有捐款。我让班长私下里同他交谈:“社会、学校处处帮助你,今天别人需要帮助了,一分一毛不嫌少,你为什么没有任何行动呢?”班长回来告诉我小A的一番话,不禁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我是贫困生,别人资助我是应该的,我哪有钱去资助他们呢?”
  前几天,学校统一组织打防疫针,交费时,我班小A同学当即向医生提出他是贫困生,应该减免他的费用。在小A的内心世界里,外界每收他一分钱都是不应该的,因为他是贫困生。“贫困生”似乎已经成了戴在小A同学头上的“金字招牌”,到哪里都想拿它开道。在他与同学交往的诸多小事中也处处表现出了这种倾向。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志穷,更可怕的是由此而造成的心理上的扭曲。
  思考:
  这种现象令人痛心。按理来说,资助贫困生是件美好的事情,体现了人间的真情和无私的爱,但小A同学自己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而对别人却那么自私冷漠,没有半点爱心。“学生是天真无瑕,并不是天生就这样的”,这是否在提醒我们,有时,我们对贫困生的资助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资助贫困生,给他们的都是爱吗?对贫困生的爱,我们还缺乏什么?其实,小A绝非特例,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或多或少存在着类似的情况。社会、学校已对他们做出了很大的照顾,他们不但不感激,反而理直气壮地觉得这是应该的。对这类同学,我们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教育工作必须继续,我们该如何转化这些处处要求人照顾、怜悯,人格发生扭曲的“可怜虫”呢?
  综观当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捐助,存在的不良现象是:大家普遍认为,只要对贫困生出资出物,尽到自己的一份爱心就可以了。于是,资助者或者资助单位的钱物是出了,但贫困生始终没有见到过资助者或者资助单位,也根本听不到资助方有什么希望和要求。对他们而言,所得到的资助就好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那么容易,那么简单。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他们“认钱不认人”的不良现象。更有甚者,有资助者或者资助单位虽然愿意见到被资助者,却大张旗鼓举行了特别隆重的捐助仪式。在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目光中,很多贫困生不得不接受自己是贫困生、属于弱势群体的事实,在心理上强化了自己需要资助的意识。孰不知,资助方的这些所作所为,在办好事的同时,也在悄悄扭曲着贫困生的心灵,尤其是对那些思考问题不成熟、缺乏是非观念的小学生。
  因此,学校必须和资助方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
  首先,学校要建议所有资助方,资助贫困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既不能采取“不曾谋面”冷淡式的资助,又不能“大张旗鼓”炒作式地资助,这样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资助贫困生不仅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摆脱由此形成的心理阴影,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逐渐由原先的自卑、自满、自私变成自信、自强、无私,对社会同样具有爱心的人。
  其次,学校要建议资助方在资助钱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要让贫困生明白:美好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今天我是被资助者,明天我要奋发努力,成为资助者,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来回报社会。事实表明,对贫困生寄予这样的嘱托和希望,既不会让他们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有种被施舍的感觉,又不会以被资助者自居,产生畸形的“优越感”,而且,他们能够保持头脑冷静,怀着一份感恩之心激励自己,对待社会。我想,这也是对学生健康成长所提供的一次绝好的思想教育的契机。
  当然,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进一步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贫困,主要还要靠教师来担当此重任,教师对这方面工作更要积极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贫困生在发生困难时,往往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救星”,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教育是十分及时、十分有效的。但教师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配合支持。因此,社会各界只有积极配合学校,配合教师,才能让资助贫困生这项工作由表及里,开展得扎实有效,也才能让贫困生们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