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小学低年级课堂纪律意识的培养研究

作者:刘应芬




  学生知识的获取,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学习方法的获得,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都来源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导引。而课堂教学只有师生愉快协作,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实现情感的融合,实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一切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自制力为前提,即学生应能自觉守纪。所以把自觉纪律意识通过启蒙教育中注入儿童的心里,将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一、 具体要求,直接注入自觉纪律意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只有六七岁,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他们“最初的自制力是由于成人的要求而产生的。以后,约在三年级之末,才逐渐养成在学习时的自我控制的习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自制力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自制力的质量也日益改善,这表现在儿童不仅能发现自己学习的缺点,而且能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正这些缺点”。所以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的训练、自觉纪律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小学低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承担各门课程的老师应相互配合,愉快而艺术地导引,多采用正面要求。
  1.正面要求,明确方向
  老师应为每一位学生讲清楚学校课堂纪律的内涵:它包括“讲文明、懂礼貌、不打架斗殴、不影响他人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课、认真听取并尊重他人的课堂发言、积极而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疑而问”等。并有目的地训练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要求他们做守纪的乖孩子,教给他们自我评价的方法。
  2.自我评价,树立榜样,渗透自觉纪律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人对己的自主评价,几乎完全以教师的评价为转移。所以教师应在每堂课结束时做一次总结,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注意对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和每个学生的自觉纪律表现作出呈阶段性的范例性极强的评价,并树立遵守课堂纪律的榜样。坚持这样做有利于渗透自觉纪律意识,对于培养他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识,培养他们正确认同他人的优点,养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极有好处。
  二、 建构课堂教育“情绪场”,熏陶感染,优化自觉纪律意识
  小学低年级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心理发育看,有意注意较差;从他们所受教育而论,城市儿童的早期文化启蒙教育从能咿呀学语就开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更快。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网络的开展,学龄儿童通过各大媒体,通过市场经济可以学到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外界环境影响的开放性与家庭教育的感染熏陶,使当代小学生的视野远超出其年龄范围,再加上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特殊性,更增添了他们童真中的任性特色。这对从事启蒙教育的任课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小学教师应具备多方面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情境适时地调动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教育教学“情绪场”,使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将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并借助儿童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愉悦中轻松地获得知识,训练能力,寻求发展,完成教学任务,并促进其自觉纪律意识形成与优化,直至变成一种自觉的潜意识。
  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启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或者借助文本内涵营造的让儿童喜闻乐见的氛围,有利于延长有意注意时间,并增强有意注意意识,强化儿童的自觉纪律行为。
  1.借朗读创设语言“情绪场”,强化纪律意识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情感性、准确性,教学体态语言的恰当性、优雅性有利于创设一个语言“情绪场”,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新课标》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阅读教学应贯穿以读为本,寓讲于读’”。因为,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并形成一个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情感磁场,从而增长听课的有意注意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儿童的纪律性。
  2.借助文本内涵,诱导纪律意识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精选的优秀作品及适用文章,是作家对自然与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蕴涵着也承载着作家高尚的人格、深沉的情感,教师利用教材组织学生进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会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祖国、人民、科学事业的教育,受到对抗挫折、逆境中奋起的教育,受到团结协作、尊老爱幼的种种精神感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训练中自然形成。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也是儿童开启人类知识大门的“钥匙”,它承载有汉语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具有丰富性和广博性。从增智强能功能而言:它承载并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人生世相、自然景色,更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对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科学关注,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并受到感染熏陶。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这些知识时出现注意力转移,或坐姿不端,……教师可以假文本的思想内涵适时地予以帮助。如今年四月我听某老师执教《邓小平爷爷植树》,当教学到“……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时,只见该老师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诵,一边走近学生,用自己的体态语暗示学生中的那些坐姿不端者,使他们立即振作精神并纠正了自己的坐态。这篇文章学完了,老师满含深情地总结:“孩子们,我们就是一棵棵小树,将来长成参天大树,那就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啊……”全班同学精神振奋,听得津津有味。由于该老师善于运用文本内涵诱导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愉悦而专注的渴求神情。
  3.借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教育“情绪场”,增强儿童纪律意识
  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较弱,他们对周围世界常常充满了好奇感,对新奇事物总是怀着饱满的热情。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为文本配上音乐、绘画,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情景氛围,都可以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情绪不自觉地进入课文情境,实现文本情境、作家情绪、师生情绪多维一体。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动感画面还可以变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真切地感悟文本内涵,既可陶冶性情,又减轻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使他们的自律时间延长。
  4.巩固知识,或歌或舞,编演结合,渗透儿童纪律意识
  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内涵,就能超脱常人无法振拔的苦难。意即表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就音乐的产生而论,人们在持续长时间重复性劳动过程中,会感到单调或精神上的疲劳,于是自然地发出种种歌声来调剂精神,如打猎、放牧、摇船、耕种等等。虽然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时候的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有轻松感、快乐感,减少了寂寞感与枯燥感。
  所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将文本改编成剧本,或对口词,或给内容配上音乐等等,在巩固知识中或歌咏或舞蹈,或讲或演,可使学生远离枯燥,使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纪律意识得到渗透并成为一种潜意识。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