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建设校园榜样文化
作者:严丽荣
做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的唯一理性方式就是做出榜样。”学校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重视身教的作用。首先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而不只是要求学生如何去做。学校领导、教师要实行挂牌上岗,使其身份亮出来,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师生做出榜样,明示师生,“向我学”、“照我这样做”就对了。这样,学校领导、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师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
不但教师要用自己的好思想、好行为、好作风为学生做出榜样,班队干部给同学、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等,也要做出好榜样。通过层层做出榜样,相互“耳濡”和“目染”,才能影响和推动周围的人积极向上,从而形成有吸力的校园榜样“场”,促进学校榜样文化的建设。事实上,一个好的班风,开始时也往往只是少数人做出榜样,但通过一个个人、一件件事的带动和积累,才扩大为班内大多数人的行为,最后风行全班,成为全班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
树立榜样
学校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是校园文化中高尚价值观的人格化,是学校师生心目中的高标,学校要积极挖掘、树立这些典型人物,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改变过去取向相对狭窄和程式化的“三好学生”评选办法,对班集体和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先进、积极、健康的行为和特长进行挖掘,树立榜样,让学生身上所有闪光的色彩共同汇成校园榜样文化的灿烂银河。如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在全校范围内评选“星”生,学习星、守纪星、劳动星、仪表星、团结星、文体星等,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开展特色班级、文明寝室等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榜样意识,开创先进,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榜样文化环境贡献力量。
“树立榜样不仅是影响他人的主要方式,而且是唯一方式。”(爱因斯坦语)学校要善于针对某一时期某项教育工作和内容,不断发现、总结、树立师生身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典型,以本校先进教师、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优秀事例鼓舞全体师生,发挥榜样的感召力,收到拨亮一盏灯,照明一大片的效果。
宣传榜样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宣传、舆论导向、榜样强化上,学校应充分发挥宣传栏、宣传标语、广播站、校刊、校园网站等的宣传功能,使师生中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在校园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从而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教育力量。如在校园宣传栏中设置“榜样橱窗”,在校园网站中开辟“师生风采”,定期更换宣传内容,把师生中的先进教师、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干部、才艺学生等个人或集体照片、事迹公布展示,一方面让他们获得荣誉感,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师生从身边的人学起,走先进模范人物的成长之路。学校还可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让榜样人物做经验介绍,适当地以榜样人物的名字为各种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特殊场地命名,充分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领师生。通过举行学习榜样人物的报告会、座谈会、演讲赛等,促进师生更深入地了解、自觉地学习他们的榜样行为。
学校可以经常开展以“我身边的榜样”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和概括、提炼他们的先进思想,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但也要注意榜样分析,将榜样的先进性和真实性统一起来,依靠事实本身的说服力来发挥它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更符合师生学习榜样的心理特征,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健康成长。
学习榜样
有了榜样,重要的是学习。这些来自师生身边的榜样,年龄、学业程度、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当,看得见,摸得着,可学性、可比性强,学起来亲切,也容易把他们好的方面学到手,但大家首先要知道自己应当学习什么和从什么地方做起,明确学习榜样的目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向榜样学什么”、“榜样精神鼓励我”、“学习榜样经验交流会”等具体活动,给师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提出具体的口号目标,鼓励大家发扬自身的优点,去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愿赶、敢比、互帮、能超,不把“学习榜样”停留在墙上、纸上、口上,而付诸实际行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让自己也能成为师生榜样式的人物。学校还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在师生群体中有广泛影响力的成功人士、社会团体走进校园,开展“榜样面对面”等系列活动,组织师生代表走出校园,走近校外榜样人物,学习校外榜样人物,开阔师生榜样视野,引进新的榜样文化。
在学习榜样中,学校要善于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并将之融于各种评比活动中,从学习榜样中再做出榜样,形成榜样互动的良性循环,让榜样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深深扎入每个师生的心田,创建浓厚的校园榜样文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校园榜样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树品牌、创特色的重要抓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其氛围一旦形成,对师生是无声的指令,自觉的约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