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小学生习作心理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文献




  小学生习作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目前,小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正式写作文,且每周还要写2~3篇读书笔记、日记,奇怪的是学生的习作兴趣及水平就是上不去。只要一提作文,只要一提日记学生就愁眉苦脸。写出的日记、作文也都是假、大、空,更不要说生动性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此,我们结合徐州市教科所立项课题《小学中高年级片段描写生动化的研究》,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及周边学校3~6年级成绩较突出的90名同学。调查内容为学生在阅读或影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内容;在习作方面面临的最大困惑;希望老师怎样帮助等内容。
  
  一、 结果分析
  
  1.至今还记忆犹新的影视片段或书刊内容
  (1)情感浓烈的。战争场面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威武不屈的;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场面;《虹猫蓝兔七侠传》,蓝兔为了朋友愿意牺牲自己等。
  (2)品行优秀的。《三毛救孤记》,三毛自己是孤儿,他还帮助残疾人和孤儿等,乐于助人的;《第八次》布鲁斯看见蜘蛛织网,八次都没有灰心,布鲁斯找回信心,体现意志坚定的等。
  (3)描写生动的。“只见一拥而上,左手提棍,右手握紧”等句式排列整齐的;走进玉澜堂,“喷花的飞泉……”,描写非常形象逼真的等。
  (4)充满童真趣味的。快乐的、形象的、趣味无穷的动画片;“小草钻出地面,东瞧瞧,西看看,哦,春天来了”,语言活泼,模样可爱的。
  (5)富有哲理的。有学生写到“人生就像一场戏,把握时机,即使舞台再小,也要尽力做个小演员。”让学生感觉到,嗯,现实生活确实如此,做这样一个人很快乐,表达不落俗套,富有哲理性,真实反映生活的等。
  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喜欢读的,至今还记忆犹新的,定是他心灵成长所渴望得到的,它直接反映学生在阅读及写作时的心理需求。86%的学生喜欢情感浓烈的,由此看出影响学生阅读及写作的首选是情感因素,正义的、威武的、悲壮的等,它直接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阅读及写作指导过程中应及时抓住这瞬间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促其达到不吐不快的地步。
  2.要把文章写生动的原因
  “为什么要把文章写生动”,75%的同学认为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提高学习成绩。悲哉!学生的习作动力来源几乎只是为了成绩,一旦成绩出现一点问题,就意味着没有习作动力,没有习作动力就意味着没有写作情感。现代作家冯骥才曾说:“情感是人体上一种特殊的电,瞬息间传遍全身。”有了浓厚的情感,才能调动心中所有的积存,且这些积存迅速的发生连锁,交融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文字喷吐出来。学生没有情感怎能有生动的作文?
  3.在写作上,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产生此困难的原因,希望老师怎样帮助等方面
  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讲:我最大的困惑是没有真正的感受。具体地说:66.5%的同学对看到的想到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24.3%的认为不知怎样观察,不知怎样思考;约9.2%的同学认为没有词可用,词语积累得少。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学生谈及的原因有:我们喜欢玩,不喜欢积累,每次都是大体观察,很不仔细;积累得少,不知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有趣,不知怎样表达,也不知怎样思考;对生活缺乏了解,没有一个“点”。
  希望老师怎样训练提到的方法有:79.3%的同学提到要老师带领他们去观察,考察;7.7%的同学希望老师让他们多阅读,提高积累;还有13%的同学希望老师的作文课有所改进,希望老师用简单的话说,用生动的话讲,我们能听得懂,我们高兴听;希望老师能对我的的写作提出新的要求,有什么不足,怎样改正,应该怎样去描写等;我们现在缺少好的题目、缺少生动的情境,缺少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发现。
  调查显示,学生作文面临的最大困难,一是缺乏真实感受;二是积累少;三是缺少观察及思考。
  由此看出,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训练缺乏计划性,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强;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同时缺乏生动性;评改、评讲已流于形式,且俗套。这些对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能动性都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二、 思考
  
  1.怎样看待小学生为什么要把文章写生动的归因问题
  “文章生动”才能更好地达到写文章的目的——把要表达的想法,要说明的问题谈得明白、透彻、到位。可从调查中发现,“为什么要把文章写生动”,75%的同学认为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提高学习成绩。试想,如果不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就不要写作文了吗?
  (1)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课标》中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生活中与别人交往、交流,哪一点能离开语言表达?举个最简单、最直接的例子,受到委屈要申辩,路见不平要伸张,想法要求要表明;给同学写封信,向学校广播站写广播稿等等,如果连这些都表达不清,将来还怎么去生存?
  现在是信息交流的社会,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从战国的屈原到现代的鲁迅,从中世纪的但丁到20世纪的托尔斯泰,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一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这种责任心驱使他们自发地写作,有的人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写作。可现在的小学生,认为生活中不需要作文。什么时候需要?他们认为考试时,作文课时!为什么要写作文?他们只认识到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写作文能提高学习成绩。但更主要的是为了提高表达能力,是为了自我情感及思想表达得更准确形象;是为了将来自我生活、生存的质量更高!
  (2)这种片面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课标》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习作”训练应该是囊括以上所有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已偏离了这个中心。习作教学是“按本就班”(“本”指教材。按教材要求每学期写完8篇就算完成写作任务)。每月一小考,每学期一统考,每年升学一考试等等,造就部分教师为了考试而应付习作,哪还有什么计划性,哪还能顾得了“现代化社会”!
  我们怎样评估学生,就会产生怎样的学生。因为评估是导向。平时的作文指导、评讲,考试作文的总结,如果不是从作文的真正目的出发,不是关注“学生”这个“人”的发展,而一味强调“成绩”,甚至把成绩与学生的将来联系起来,那就难免使弱小的学生产生这种认识。
  (3)片面的认识导致学生写作动力及责任感缺失。是为成绩而写作,如果某位学生什么成绩都不理想,他一定相信自己的作文肯定也是写不好的,这样,写作的内在动力就被摧垮了。那么,外在动力呢?他们间接地认为是为家长、为老师而写作。叫我写,马马虎虎写了,交了完事。这是众多学生的心理。学生有了这种心理,几乎等于作文毫无动力。
  作文是一个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写作文就是训练自己怎样用词、用句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小学生的知识及生活阅历决定他们认识不到习作到底是为了什么,认识不到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给她以后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所以他没有习作的责任感,只有归因正确,学生才有习作动力,才会产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有意识才会有行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