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幸福:教师职业的本真体验
作者:方 红
三、 幸福的追寻:体验回归与重建
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8]亦即没有教师的幸福,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教育要向人还原,向教师的生命存在还原,向教师生活的幸福还原。
1.奉持合理角色期望,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
我们传统上把教师当作一门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一度扮演着圣人的崇高角色。人们也习惯于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管理者、家长及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更是越来越理想化。盲目尊崇往往意味着某种危险,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就是一个潜藏着危机和创伤的断言。全社会都用“完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势必形成一种文化心理强势,迫使教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世人设定的“圣人”标准。清高、节制、不染尘世,甚至扭曲内心意愿,舍弃正当的俗世欲求,当起了不折不扣的苦行僧,结果是其职业幸福感芳踪难觅。教师不应是一种悲壮的职业,不应过愁眉苦脸的阴郁生活,他应该是热情洋溢、乐观豁达的。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具有人之为师的特殊性,更具有师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们只有给固化的教师形象祛魅,不圣化、匠化,把教师当作“人”来看,才可能客观地看待教师,既而对教师抱有合理的角色期望,从而有助于教师主体能动力量的发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真正形成深入主体生命内核的令人心动、催人激奋的幸福感。此外,教育是生命间的活动,是用一个智慧生命开启许多智慧的生命,用一个心灵唤醒许多心灵,用一种人格影响许多人格,用一种热情去温暖许多生命。所以,教师的角色必须跳出和超越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书”,而在于创造新的精神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生命的发展。所以,“教书”不是教师的目的,“育人”、“成全生命”才是目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生命的缔造者。只有认识到“教师劳动的价值在于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才能树立教师职业的新形象,从而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
2.优化学校环境,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应是为了限制教师,窒息教师,而是为了将他们人性中最华彩的部分释放出来,让每位教师愉悦地在自己的岗位上闪耀出生命之光,然后收获他们希望的幸福。生命在于尊重,管理者要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尊重教师,让教师的人格尊严回归生命,张扬个性,从而将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地激发出来,让教师“他我”和“自我”共存,回归生命本体。学校制度要公平正义,人们甚至可以容忍共同的贫穷,却往往不能容忍不公平的共同富裕[9],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公平在哪里?公平不是上帝赐予,也不是领导赐予,公平在公开公正的制度里。只有公平正义的制度,才能让教师感受到被他人尊重,进而实现自我。另外,学校管理要采取包容性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管理者要主动适应教师建构生命的行为,多理解、多支持,包容甚至“包装”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对教师的评价实行量与质并举,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凝聚等功能,而不是一味以学生的成绩、班级升学率为评价标准,让教师陷入“应试评价”、“应赛评价”、“应检查评价”的繁琐和痛苦中。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只需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管理者要怀着对教师生命意义的敬畏,亲近教师,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只有当管理者把教师不仅仅作为工作客体,而且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来对待时,教师社会性的伦理幸福才会产生。
3.悦纳教育改革,营造开放的教师文化
教育改革是不断深入、持续发展的,它要反映最先进的改革思想和指导理念。因此,教师必须要放弃保守、封闭的性格,要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事物。开放的教师文化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教师要做到对外开放,面对外来的改革不能消极逃避,而是积极地、热情地主动去学习新理念,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新事物。合作的教师文化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教师对待同事要敞开心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能够与他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一起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共享先进的教学经验。二是教师要做到对自己开放,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而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教学。要敢于探索,积极创新,挖掘自身潜在的个性与创造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对自身的教学改革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努力习得和掌握自我反思能力的实施策略,并逐渐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在改革过程中勤于思索,及时总结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所悟,不断把自己从故步自封的泥沼中“解脱”出来。在这种对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改革意识、应对改革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和超越。[10]
4.完善自身素养,统一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
幸福的教师是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作为一种角色,教师更多的是按照职业所要求的规范和原则行事;作为一种个性,教师则是对自己的内在需求、情感世界加以真实的把握。过去,我们多是强调教师的角色自我,强调教师的责任,没有与教师的生命意识联系起来。只有让教师回归“个人的”世界,张扬个性,肯定自我,他才会踏实自如,才会感受到幸福。对个性自我的凸显并不是排斥角色自我,而是要将角色自我个性化、情感化,使之成为教师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凸显个性自我,还要求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心性素养,将外在的诉求与内在的尺度、教书育人与自我实现相结合,努力提升自身的德性水平和精神追求,培养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能力,以审美的心态看教育、看学生、看自己,形成自己的个性魅力。一切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超越了角色自我之后展示出丰富的个性自我的。教师一旦把工作扎入“我的”生活之中,与“我的”个性融合起来,就会像热爱自己一样热爱教育事业,就能使角色积淀成个性,达到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相统一,就能从教育工作中感受幸福。“教育不是教师的一种角色表演,而是他的一种个性存在。”[4]
选择教育职业,教师倾注了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诉求。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1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一定意义上,教育始终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2]因此,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幸福,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教好学生、办好学校、搞好教育、关乎教育幸福的人人之事。
参考文献
[1] 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92.
[2]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94.
[3]康德.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27.
[4]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
[5] 邢占军.心理体验与幸福指数[J].人民论坛,2005(1):31-33.
[6] 张华.角色之重与生命之悲—教师职业的现实博弈[J].四川教育,2006(9):17.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0.
[8] 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1.
[9] 郑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哪里来[J].江西教育,2005(10):14-16.
[10] 姜静.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04(11):107-108.
[11] 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J].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
[12] 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4-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