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浅谈教师课程运作能力的策略

作者:姜正德




  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国家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实践者,更要成为传统课程的反思者和革新者,成为校本课程的设计专家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者,现代课程的研究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把新课程精神落到实处呢?我的体会是:“改造”文本,“经营”资源,即充分利用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优势,努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教材,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教材,用盘活的方法去发掘教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探索一条走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困境的路。具体的策略有:
  
  一、 理一理
  
  首先是清理,将繁、难、偏、旧的内容删除,为刷新腾出时间和空间。其次是整理,将排列错乱的,主题失落的文章归位。再者是梳理,理顺关系,打通关节。经过上述努力,实现提供数量足够,价值清晰,魅力十足的阅读材料,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方法,追求创设积极主动,思维敏捷的阅读状态,最终达到最佳阅读效果——得到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办法有:1.联。从某一角度出发,组合相关材料。把相关题材、相同体裁、相似风格、相近主旨、同一作者、同一背景的东西,集中研究、分析、归类、比较,进行系统梳理,求同辨异。如阅读《背篼》可“援引”《山里的孩子》进行比较阅读,增进学生对山里的孩子的生活美景,孩子的美德,作者的美文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感悟。2.连。把背景材料、助读资料、延伸内容及发展动态充实进来,便于学生完整、生动、具体地感知。学习《中国卫星飞太空》,我曾经链接《新的跨越》,“粘贴”神舟系列飞船的报道,学生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的认识就更上一层楼了,对中国航天人勇攀科学高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就心有灵犀了。3.引。将互为提示、互为印证的内容添加进来,建立学习直通车。为理解《雷锋日记》中“这是应尽的义务”,尝试把《雷锋过桥》、《为集体》、《军民一家》串联起来,循着雷锋走过的人生足迹,结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样火热”等内心独白,答案不就水到渠成了吗?4.集。认知、能力、情感三位一体,减少内耗,建立检验、传递、运用、积累的“快车道”。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先重温《一张珍贵的照片》、《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文章,“磨刀不误砍柴工”,前奏的功能是激活情感储备、酝酿情绪、营造气氛,使大家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总理逝世的哀伤之中。再迁移《再见了,亲人》中“劝慰+回忆+抒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执笔抒发对总理的悠悠深情,自然是情动而辞发,文思泉涌。无独有偶,有位教师整理出古诗诵读“路线图”与“联络图”,有效地克服了古诗诵读重复、低效、无序的的状态。
  
  二、 调一调
  
  抓住生活节奏、教学深度、内容关联、自然变化等“突发状况”,随机调整教材序列,教学进度,教学程序,免得辜负最佳时机,最好契机。1.抓天机。对南方难得一见的纷飞雪花,翻开《第一场雪》、《瑞雪》、《雪被子》、《雪娃娃》等文章,带着孩子们去欣赏,去品味,去联想,身临其境感受雪中景,雪中情。“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对日全食、火烧云、流星雨等稍纵即逝的东西的观察、描写、赏析也应注意预报,提早准备,实现随机应变。2.抓心机。把握住情感态度的脉络,抓住情感发展的旅程,对相关单元、章节进行结构重组。如第五册第4单元训练目标是预习课文要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我将排列在第三的《举手》提到第一来学,针对“老师一定认为我真笨,这坏印象要带到永久。同学们说不定会哄堂大笑,也许会在背后议论不休”的心理开展讨论,鼓励孩子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成为“大海上勇敢的水手”。3.抓时机。抓知识能力之间层次、脉络、积累、运用的有机联系,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着力点上开展教学。在学习第六册第四单元时,我将习作训练《写日记》与课文《雷锋日记》等的学习结合起来,了解日记的概念,明白写日记的好处,知道日记的写作范围、掌握日记书写的格式,一举两得,构建日记的读法与写法。
  
  三、 并一并
  
  重视教材的生态平衡。教育是“人”的培养,涉及道德、情感、性格、个性、兴趣等人性化教育。传统的学科中心思想,搞的是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单打独斗。要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打破各科教学的樊篱,开展“协同作战”——上下联动,左右合围,共享各科教学资源,构建“跨领域学习”——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载体,在学科结构体系的创新和教材组织方式的优化中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如语文课程中与常识、思品、生活与劳动等课程中重复、交叉、雷同、陈旧之处要明确属性,科学认识,合理利用,通过归并,扬弃进行整合,构建,综合,创造。1.整合。或把解释的权力交给常识,如《我爱绿叶》中有关绿叶功能的阐述。2.合并。或把操作的过程让给生活与劳动课,如《洗手帕》的写与做合二为一。3.合作。比如把认识的提高交给思品,如《雷锋日记》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领会,通过阅读《为集体多做好事》加以点拨。对教材中“擦边球”处理得当,就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四、拓一拓
  
  语文应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在科学性、情趣性、创造性、探究性、系统性原则指导下,增加其灵活性、适用性和针对性,努力拓宽知识面,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习语言的活动更自然,更逼真,更生动,更宽广。在合理安排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开发地方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场所,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学习活动。既让学生有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又有自由驰骋的学习天地,还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1.空间上拓宽。开设野外情境课程,让学生亲近自然,积累对生活的感悟。有位老师充分发挥学校处在三衢山麓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因势利导,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培植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证明,达到了“把语文教材与现实生活对应起来,将学习生活与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目标。2.时间上拓展。开设“趣导课”、“晨会课”,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及诵读。3.内容上拓新。注重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材料的出处不拘一格:学生习作、少儿读物、古典名著等;内容变化万千:天文、地理、文学、军事等;呈现的面目不一而足:文字、图画、光盘等;摘录的方式丰富多彩:手抄、复印、下载、录音、录像等;交流的形式别出心裁:朗读、表演、讨论、赏析等。
  经过选择,整合,补充,拓展之后的教材“板块”,有过硬的科学内力,强烈的艺术魅力,震撼的情感磁力,鲜明的个性色彩,每一板块均是密集的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随之引发教学革命,将线性学习(系统性学习)与点性学习(网络性学习)有机结合,强调真切的体验与探究,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系统掌握,培养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敏锐的情感,创造的思维去学习语文,淋漓尽致地发挥悟性与灵性,用更高的观点,更多的途径,更宽的知识和更一般的方法解决或简化问题,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与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语文素养,为将来“野外生存”学会学习,及时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