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警惕教学中的“情感霸权”
作者:叶士舟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大公鸡》一文,整节课中教师通过找课文中的词句、看图中的形态等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批判大公鸡的骄傲,学生十分“争气”地把教师所想要的“公鸡的骄傲”“体验”了一番。本来这节课可以“圆满”收场了,可教师最后安排了一个“谈感受”环节,让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的体验,大部分同学都是“大公鸡骄傲不对”、“不要学大公鸡、要脚踏实地做人”等语言,可有一位女生却说:“大公鸡没什么不对,漂亮的外表就是一种资源。”看得出教师对此没有一点准备,气得大声训斥:“我看你以后就和大公鸡一样,靠外表吃饭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如此的“情感体验”,学生从头到尾都在“情感霸权”的高压下违心地说着教师爱听的假话,真的说出自己真实体验得来的是训斥和讽刺,难怪我们的学生小小年纪就显得如此“世故”。
我们的教师常自以为是的在心中找定一个情感“共鸣点”,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来,“课文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动?”“找出能表现作者痛苦心情的句子”,这样的情感诱导语言经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感动、是否真能体验作者的痛苦。学生要做的只是把老师头脑中想要的“标准答案”找出来,平静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感动与痛苦的体验。这样的情感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假情感”、是对学生的“情感霸权”,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还造成了学生说假话、迎合他人的不良心理。
在这样的情感霸权的诱导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直接受到影响,当学生自身的个性、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敢表达出来,也不知道正确、合理与否,容易造成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游离状态,更谈不上积极的情感体验了。另一方面,这种诱导严重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成长,在如此的霸权环境中,学生学会的往往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亦或是人云亦云、刻意模仿,很难培养学生平等自主的精神与健康自由的人格。
心理学早就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会大大提高认知的效果,凡是能打动儿童内心的东西,都会长时间保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甚至伴其终身。而情感霸权给学生的只是“伪情感”,没有了自身情感的投入,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就得不到情感这一“加速器”的推动。我们首先要有一颗宽容心,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出错是很自然的事,他们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成人不一样,也许他们的错误只是没有很好地把心中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更何况“错误”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有一颗宽容之心,引导得当,学生才能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为教育教学所用。我们还要有一颗童心,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世故,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许“可笑”,甚至“大逆不道”,但这就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就可以理解,我们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换一颗童心,你会发现“可笑”的可能是自己、“大逆不道”可能隐藏着善的火花。
克服教学中的“情感霸权”,还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伪情感”远离我们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