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给教学设计留一道“缝隙”

作者:吕 赟




  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刻意追求所谓的“完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绞尽脑汁,教学目标中既要有“知识与能力”,又要有“过程与方法”,同时还不能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听、说、读、写的形式,而且讨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一应俱全,教学挂图、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短短的40分钟,一个环节紧接着一个环节,交替不同的教学形式,上演不同的学习方式,展示不同的教具,紧锣密鼓,密不透风。但是,这种“多姿多彩”的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效果又是怎样的呢?许多教师反而感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课堂上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学生们则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看视频片段,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课堂就短短的40分钟,这些“精心烹制”的“满汉全席”恐怕只会令学生消化不良罢了。
  笔者不由得想起曾读过的一篇短文:作者的曾祖父是一位好木匠,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只是习惯唠叨,有一句口头禅:“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就易散落。现代生活中许多家庭装修房子,常常出现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就是太“完美”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倒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就可以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来,曾祖父的木匠绝活肯定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工夫。
  文中的这位曾祖父真是一名高明的师傅,深谙“留一道缝隙”的为师之道。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应该给他们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留一道缝隙”。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意味着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得全面兼顾,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有所偏重,有所取舍;教具的使用不是模特展示,各种款式的衣服都得穿一穿,那样会让学生眼花缭乱的;一些和文本主题关系不大,并且会浪费不少时间的教学环节,教师完全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处理或直接舍弃;一些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可以让学生静思默想或进行练笔……正如笔者小时候学插秧时父亲所传授的经验:每株秧苗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这样才能使其得到成长所需的足够阳光及养分,从而茁壮成长;如果秧苗之间挤挤挨挨,那只能使其得不到足够的阳光及养分而导致夭折或营养不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亦是如此,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学生的真正发展,“三维”目标的真正实现,需要我们以“留有余地,留有缝隙”的方式去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
  少则明,多则惑。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大胆取舍,给学生留一道缝隙,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自然魅力,才会形成学生所向往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轻松,课堂才会有生机。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