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生本化”课堂教学的理念探析和实践模式

作者:童国嘉




  “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鲜明主题,它不仅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明确了指导思想,也向现实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 “生本化”课堂教学的理念探析
  
  所谓“生本化”,即以学生为本位、为主体。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以学生的学习认知为本,二是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归宿和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做到以“生”定教,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定教,使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生本化”的课堂教学应当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l.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始终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全部活动归结到一点,就是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把教学工作仅仅当作任务来完成。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生本化”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必须摆脱自我和成人的视界,更多地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背景,研究如何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潜能,放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走上前台,走向自主,走向合作,走向探究,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2.教学关系的民主性。传统课堂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师道尊严”,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许多不民主、不公平甚至被扭曲的人际关系,压抑了学生智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以生为本就是要坚持民主性原则,重建和改善课堂人际关系,建立平等、信任、互爱、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尤其要倡导教学民主,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不去盲目崇拜权威,迷信书本,敢于质疑教条,追求真理,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不是“告诉”和“倾听”的单向活动,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对话的目的在于“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课堂教学正是在师生对话、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互动、合作中,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探究冲动和学习热情才得以激发和唤醒,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才能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飞跃。
  4.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生本化”的课堂教学既是学习认知的活动,更是促进生命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能单纯以知识习得为目标,而是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把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潜能发掘、能力养成和素质提高上来,把重结果转变到重结果更重过程中的精神活动和生命体验上来,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提高生命质量“搭台”。
  5.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因此,“生本化”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允许学生的差异存在。要树立“合适的”便是最好的观念,不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搞绝对化、“一刀切”,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二、 “生本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
  
  “生本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的要义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了学生,都要围绕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来组织和展开,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精神生命也得到发展和提升。按照这一主旨,“生本化”课堂的教学模式或操作流程可表述为图一。
  从学生方面说,首先是进入学习情境。学习应该由教师引起,学生在“外因”的作用下走进学习情景,并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由此引发“内因”变化,激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第二步是建构学习意义。这是学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前者基础上根据已有知识、教师知识、他人知识、书本知识、生成性知识建构新的学习意义。第三步是提升知识结构。因为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习的结果(经验系统)就是学习者“先前经验的变化”,具体表观为对先前经验系统的“重新组织、转换、改造”。在意义建构阶段,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总是零碎的、不稳定的,需要有一个重建、提升和完善的环节,这就要求对学习者初步建构的知识、技能必须经过某个“训练载体”,进行迁移、推演、内化。这样,才能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和完善,并上升为新的经验系统。第四步是应用真实情境,即新的问题解决情境。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对学习者“新的经验系统”的实践检验,也是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上升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知识、能力正是通过解决“真实问题”的检验,最终形成自己比较健全稳定的素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非常重要的引领者、指导者、服务者。对应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是创建学习情境,即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教材背景呈现知识和问题,营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第二步是组织过程活动。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和教师的互动,与文本的对话,围绕有目的的内容主题不断向前推进和生成发展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组织和控制,对过程中的知识和问题进行“编码”,所以方法、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步是提供学习资源,即为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系统开发提供板块性知识资源和系统性的知识资源,供学习者训练使用。第四步是评价调节,通过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反馈,掌握学生在认知和发展方面存在的缺失和个体差异,并进行补救,以保证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
  “生本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通过对话、沟通、互动等,提供积极的指导、服务和及时的评价调节,以保证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始终保持明确的目的性和任务性,而不导致盲目、随意和浪费课堂时间。
  
  三、 实施生本化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首先,要理性对待“生本”和“师本”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改革是以建构主义为其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基本的理念是:知识不是靠直接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学生的绝对化和唯一化,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具有指导、引领、组织、服务的本领。西方学者巴罗斯(1898)研究基于问题学习中的教师角色时提出,理想的教师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专家;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则求其次,他不是一个学科专家,但至少应该擅长指导;最糟糕的,莫过于他是一个学科专家,却拙于指导。这说明愈是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情况下,愈是需要教师的指导本领和指导作用。
  其次,要理性对待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要求的辩证关系。生本化课堂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有创新和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但学生总是社会中的人,将来也是社会成员之一,因此个性化不是自由化,他在发展目标、知识素养、精神道德等方面必然受到社会化的规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为我们的生本化实践而放低对学生的社会化要求,包括课堂纪律秩序、课堂伦理道德的规范约束。
  再次,要理性对待“生本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发展性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步骤是独立、封闭、互不相容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内容也是经常变化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因事而异”,在实践中进行调整、优化和创新。实践证明,在教学上没有“包治百病”绝对良方,如果我们因为强调以生为本而机械地执行一种教学模式,忽视它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不仅会带来这一模式的僵化,甚至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参考文献本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