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三会《祁黄羊》

作者:陆星梅




  初会——小儿质疑
  2003年,小儿四年级,一日,将语文书递于我面前,让我读《祁黄羊》,并说:“读完告诉我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我扫了一遍,这是个历史故事,讲祁黄羊因腿疾请辞,晋悼公请他荐才,他推荐仇人解狐,不久解狐病故,他又推荐儿子。课文结尾处晋悼公夸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书上不告诉你了吗?”我指着结尾处说。儿子不满地说:“我怎么就觉得他老谋深算呢?推荐一个要死的人,不就是想为推荐儿子做准备吗?他这叫欲擒故纵。”儿子讲得在理,我欣喜地夸儿子“有思想”。儿子得意地又递上一本书,是《新编小学生成语故事》,他翻到《大公无私》一文让我看,又说:“你读这一篇,这个祁黄羊才叫大公无私呢。”接文一读,发现内容有异。成语中讲南阳缺县令,祁黄羊荐解狐;国缺军尉,祁黄羊荐儿子。孔子听说后夸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我暗暗为儿子在比较中学习叫好,不禁问:“上课提出你的观点了吗?”“上课学课文,从哪里看出祁黄羊出以公心,画下来,讲理由,提它干吗?”
  
  初思——资源流失的遗憾
  《祁黄羊》一文的作者明确规定了文本的意义,肯定希望阅读者从文本中提取出自己想要寄予的意义。教师遵循文本的思想,力图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提取意义,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文本的意义其实是在阅读活动中由读者和文本在对话中共同决定的,难免会出现作者始料不及的结果。孩子认为“上课学课文”是否源于教师的“上课教课文”呢?2003年春,笔者所在学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仅半年多,尽管进行了新课程通识培训,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尚未化作每位教师的行动。其实,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就教材教教材,往往会造成课堂的封闭,导致可贵的课程资源的流失,屏蔽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教师的设计相对开放,课堂可能会动态生成一些资源,可能会出现没有预约的精彩。
  
  二会——纸上谈兵
  2004年,我应邀作全市四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又见《祁黄羊》。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找来了《吕氏春秋》中关于祁黄羊的原文,给出了我的教学建议:《祁黄羊》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在读通课文后,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来谈谈自己对祁黄羊的认识,而非找出文中观点再找文中语句来验证。此时学生可能会有褒贬两种观点,可以让学生辩一辩,褒者的理由会来自文中的有关语句,贬者的理由则来自对两件事之间的联系的猜测。教师可相机引入《吕氏春秋》中的原文,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祁黄羊的大公无私,同时对历史故事的改编提出自己的建议。
  
  再思——资源利用的适度
  老师们觉得设计有新意,但又质疑:虽然资源需要补充,可教材毕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设计冲击了文本,是否过度?如果有学生产生与课文相悖的观点,完全可以通过反复读文,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祁黄羊的出以公心,而不能凭主观臆断。《吕氏春秋》中的祁黄羊故事可以作为课后拓展阅读。
  老师们提出了资源利用适度的问题,何为适度?笔者以为能促进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的资源利用是适度的,反之,则是泛滥。而老师们定位的学习目标其实是提取作者的写作意图,问题是这篇改编自历史的故事已走样,所以,资源利用的“度”应该因文而异。
  
  三会——跨出一步
  2006年,笔者执教《祁黄羊》,在学生畅谈自己对祁黄羊的认识时,出现了两种观点,在辩论得各执一词之时,我出示了《吕氏春秋》一书,投影出《去私》篇,让他们读读关于祁黄羊的文言文,了解其内容,再将这段文字与课文结合起来阅读,然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发现了两篇文章的诸多不同:《吕》文是晋平公,课文是晋悼公;《吕》文是推荐解狐当南阳县令(活得好好的),课文是说推荐解狐当中军尉不久病故;《吕》文是听说此事的孔子夸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可谓公矣”,课文是晋悼公夸他;更有趣的是学生发现《吕》文中的祁黄羊的确大公无私,而课文中的祁黄羊让人怀疑是在耍手段,原因就在于改编时不尊重原著。笔者趁势请学生来改编故事,并建议向课文作者学些好的写作方法。学生在思考过后,例举了课文显见的优点:人物对话分小节,看起来很清楚;提示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不出现,读起来不单调;人物的神态和心理穿插在提示语中……学生模仿着课文的写法,写出了自己改编的《祁黄羊荐才》。
  
  反思——资源利用的个性化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在课堂中引入《吕氏春秋》,增加了教材的研究价值。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自己改编故事,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其实是自己编写了一课教材。于此,学生展示了自己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是课程资源个性化利用的成果。
  如何实现资源利用的个性化呢?
  首先,要摒弃对教科书内容的移植和照搬,不能把教科书这一课程资源当作“圣经”来对待,而应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扩展,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其次,要敢于做课程内容的建设者,根据教材特点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再次,要勇于做课程实施的建设者,要艺术地运用课程资源,深度发现资源的价值,对课程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常言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有赖于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去操作,因此教师要想把玩好手中的资源,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注重课堂实践和反思,努力做一个智慧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