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简约而不简单

作者:胡海舟




   相较于时下那些教学目标芜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环节繁复、教学媒介过多、教学方法花哨的语文课,于永正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可谓返璞归真,平淡至极,简约至极。但简约而不简单,“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约背后,是于老师对母语教学规律的自觉尊重,是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的自然体现,更是于老师真实、朴素等人生大智慧的自然流露。
  
  一、 教学目标简明,是因为抓住了关键
  
  “文灭质,博溺心。”很多语文课之所以事倍功半,不得要领,是因为目标太多,想毕全功于一役:思想感情、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知识能力的、过程方法的、情感态度的,一堂课40分钟,样样都要顾及,负担太重。结果,语文教学在对众多目标的追逐中眼花缭乱,迷失了自己,教学越来越空泛、虚化,语文课不再姓“语”。
  其实,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就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就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正如于老师反复告诫青年教师的:“语文最本质的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着这样的理念,立足语文的原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于教师总是运用减法思维,抓住语文教学的精髓和关键,努力务语文之“本”。《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也不例外,目标简明扼要:一是指导学生认认真真识字、写字,掌握生字、新词;二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读书,通过品味、消化、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披文得意,意文兼顾。目标虽只有简单的两条,但着眼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奠基地位,抓住了语文的“根”,整合了三个维度,涵盖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所以非常科学、适切、可测,容易落到实处。
  
  二、 教学内容简要,是因为突出了重点
  
  现行教材大都是选文型课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可教可学之处很多。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领会课标意图、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质和学生水平精心选择,把那些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最有用的内容突出出来,作为重点,“集中火力”地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
  对此,于永正老师是颇有心得的。他从不泛泛施教,面面俱到,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是在高屋建瓴地审视文本以后,着眼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大胆取舍,聚焦重点,实实在在用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深刻。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很多地方他一带而过,但对课文关键词句则引导学生反复涵咏、细心品味。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意味深长,蕴涵丰富,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于老师将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着眼点、着力点,舍得投入,带领学生反复揣摩、咀嚼,从而带动课文方方面面的学习。这段话中的“越”是个生字,于老师就从“越”入手,让学生知道“越”在这儿就是“跨”的意思,“翻山越岭”就是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岭。然后扣住“重担”一词,启发学生“煮书”,即动嘴动脑,边读边想,熟读精思,像歌德说的那样,一只眼睛看纸面的文字,一只眼睛看纸的背后。学生细心体味,用心感悟,由文本的语言符号层进入内在意蕴层,发现这“重担”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100多斤担子,而是大半边天。“翻山越岭”则是指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生活道路。几十年,母亲付出了多少啊!
  对护士为什么是“责怪”而不是“责备”“埋怨”等关键处,于老师也引导学生作了认真的推敲、研究。
  放弃是为了更有效的获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正因为于老师敢于放弃,删繁就简,课文中这些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才能被筛选、突出出来,学生也才能在对这些“精华”的品味、吸收中,提升语感,提高能力,激发兴趣,学到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
  
  三、 教学环节简洁,是因为符合了需要
  
  第一课时就是学生初读课文,第二课时就是学生精读课文,于老师只审时度势相机点拨指引。《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流程就是如此简洁、流畅,没有设置什么障碍(问题)与陷阱,也没有设计太多的学习环节,因为于老师认为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也应是科学的、清爽的、顺畅的,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正是这简化的课堂教学程序给了师生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使他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使教学可以强化重点,向深度掘进,取得实效。以第一课时的初读为例,于教师视初读为“保底工程”。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读正确、读流利,他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逐段过关,必要时还领读示范。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每个学生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甚至读出了逗号与句号的区别,读出了叹号和问号的不同,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与很多老师强人所难,让学生匆匆将课文浏览一遍,便要求交流与作者对话心得的做法是大不相同的。学生课文还未读熟读懂,如何畅谈阅读体会?
  
  四、 教学方法简便,是因为把握了规律
  
  没有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帮忙”,不用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于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方法只有一个: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第一课时,学生就将课文认认真真、实实在在读了5遍;第二课时,更是要求深思精读,边议边读、读说结合,要求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
  于老师缘何对“读”如此情有独钟?缘于对母语教学规律深刻的认识、准确的把握。
  汉语没有多少性、数、格的区别,没有多少强制性的规矩,词法句法大体靠意会,灵活性很强,变数很多,弹性很大。从母语本身的特点出发,于老师教学非常重视整体感悟,重视语感提升。而“读”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通过读,学生能用心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能细细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能深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能积累内化范文的语言,能积淀语感经验。所以,于老师教学的确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在入情入境的阅读课堂上,张开感悟的触角,张扬个性的羽翼,喷涌生命的激情,充分感受语文之美,享受学习快乐!
  大音希声,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如果我们能从上述简约背后,读出于永正老师的深刻、博大、丰富,读出他对学生真诚的爱,读出他对语文教学规律透彻的认识,读出他对教学原理出神入化的把握,我们方可取得“真经”,真正像于老师那样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淡淡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而不至于摹形遗神,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