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小学思想教育要与时俱进

作者:朱劲松




  请看下面几个真实的镜头:
  某教师十分敬业,每天全校第一个到校的教师便是他,他的一名学生(小学三年级)不解地问:“×老师,我发现你每天来得最早,你是不是想当官?”该教师刚回答“我不想当官……”学生马上打断他的话:“现在当官不看表现,只看人缘和钱!”教师无言以对。
  某小学重阳节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做好事,学生们或扫院坝,或抹桌凳,或擦门窗,或清垃圾,干得热火朝天,惟有一名学生不但袖手旁观,还冷嘲热讽:“敬老院本来就干干净净的,打扫卫生纯粹是做样子、走过场。那些进不了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怎么没人去给他们打扫卫生……”教师无可奈何。
  某小学六年级正在举行“小英雄在我心中”主题班队活动,王二小、王朴、刘胡兰、刘文学、戴碧容、赖宁、龙梅和玉荣……一个个鲜活的小英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重温英雄的事迹,重展英雄的风采,重诵英雄的誓言,重学英雄的精神,班主任把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都动员起来,主题班队活动终于划上了成功的句号。
  主题班队活动刚结束,学生们便三三两两地自发围在一起讨论:“刘文学真傻,为了几颗辣椒丢了一条命太不值!”“明知自己一个小孩不是地主婆的对手还去与她搏斗,太自不量力了,其实他完全可以悄悄去报告民兵连长、生产队长。”“赖宁才是‘脑壳有包’,解放军已经把他拖离火场,抱上汽车,他却硬要跳下车往火里冲,找死!”“龙梅和玉荣是不是由于太冷了神经冻得不正常了,连人重要还是羊重要都分辨不清楚。”……班主任几乎气晕。
  ……
  请欣赏几例成功教育的策略:
  
  一、 羚羊与狮子赛跑
  
  轻松引入:
  社会课上,王老师正结合课文内容和“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主题向同学们提问:“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说明小鬼子的末日已经到了。”“说明非正义的战争必定会失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王老师却说:“还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故事链接:
  接着,王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下面的历史故事:
  明代中期,倭患严重,沿海数千里同时告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打得倭寇落花流水,因为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强盛王朝!
  1894年7月,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虽有丁汝昌、邓世昌等将士视死如归的血战,北洋舰队还是全军覆没了,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因为当时的清朝正在封建社会的迟暮中步履蹒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天之内就占领东北地区大小城市20多座,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三千万同胞生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虽然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虽然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殊死斗争,虽然美国、苏联等暗中相助,但是,当年的12月日军还是攻陷了南京,6周内屠杀了30万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平型关、台儿庄、百团大战……局部战役的胜利根本无法扭转抗战初期整体溃败的现实。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美国对日宣战,中国的抗战开始了转折。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仅一周就击溃日本关东军,基本解放了东北全境。同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了一颗原子弹,仅隔6天,日本天皇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长达14年的抗战为什么最终被美国两颗原子弹划上了句号?因为抗战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像一只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寒蝉,而日本则像挥舞着“大刀”捕食的螳螂,但美国和苏联却已成为两霸!
  演绎延伸:
  王老师用沉重的语调总结道:“同学们,历史的教训警示着每一位中国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还沉浸在王老师的讲述中,王老师却话题一转,又向同学们讲述起自然界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故事: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狮子若要活命,就必须捕捉到足够的羚羊作为食物;羚羊若要活命,就必须跑得比狮子更快。赛跑是残酷的,然而正是这种没有退路的赛跑,把狮子造就成了最强壮凶悍的食肉动物,把羚羊造就成了最敏捷善跑的食草动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淘汰的不是羚羊或狮子,而是羚羊和狮子中不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弱势个体。所以,赛跑的过程表面看是淘汰对手的过程,实质上则是不断克服自身缺陷的过程,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壮的过程。正是赛跑所蕴涵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才使非洲大草原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
  用心品味:
  最后,王老师问同学们:“听了《羚羊和狮子赛跑》的故事,你在学习上受到了什么启发?”有的说:“我要像狮子一样,赶上和超过成绩优异的同学!”有的说:“我要像羚羊一样,在学习上永远跑在最前面!”……王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学习就像羚羊与狮子的赛跑不断克服自身缺点,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壮。我们在自己的学习中,也要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强壮地成长啊!”
  
  二、 戒指应该戴在哪个手指上
  
  某校六年级某班刮起了一股戴戒指的歪风,有的学生“拿”家长的纯金戒指,有的学生买地摊上的廉价戒指,最多的一个学生双手共戴了11个戒指——活像马戏团的小丑。上课时,学生至少有一只眼睛在瞄戒指。课间休息,学生便纷纷伸出双手,津津乐道地攀比戒指的价格、样式、色彩、成色等,仿佛在开戒指博览会。
  夕会课上,班主任没有讲小学生戴戒指影响学习等,也没有严令不准戴戒指,而是告诉学生戒指应该戴在哪个手指上:“戴戒指要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即男人戴左手,女人戴右手;戴在食指上,表示未婚,想结婚;戴在中指上,表示已在恋爱之中;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订婚或结婚,所以又叫结婚戒指;戴在小指上,表示独身;戴在大拇指上,那是犯傻。同学们想一想你的戒指应该戴在哪个手指上?可千万别戴错啦!”
  第二天,全班学生无一人再戴戒指。
  
  三、 人生的大石块
  
  临近小学毕业、升学择校考试,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一天,数学老师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个小小的实验。”说罢拿出一个特大号的广口瓶放在讲桌上,随后,又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高声回答:“满了。”他反问:“真的?”说着他从讲桌下端出一盒胡豆大的砾石,仔细地填满石块间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满了。”学生回答道。他伸手从讲桌下又端出一盒沙子,左手往瓶里放沙子,右手轻轻摇动瓶子,让沙子填满大小石块间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现在瓶子满了吗?”“满了。”学生们大声说。他伸手又从讲桌下提出一壶水往玻璃瓶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现在瓶子满了吗?”“满了。”学生小声回答。老师望着学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明做人要谦虚,不要满足。”另一个学生补充:“说明时间是挤出来的。”
  “如果我们调换一下放置的先后顺序,结果会怎样?”老师说着又拿出一个特大号的广口瓶,按照水、沙子、砾石、大石块的顺序放进瓶里,结果放沙子水溢出,砾石只能放少量,大石块一个也放不进去。他又问学生:“这个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又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明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大石块放进去了。”“完全正确!同样的空间,放置东西时的先后顺序不同,结局就大相径庭;同样的时间,学习玩耍的顺序不同,结果也千差万别。最重要的‘大石块’一定要排在第一位。那么,什么是你现在的‘大石块’呢?”“学习、品德、身心……”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教师总结说:“‘大石块’是你们应该做的事,而‘水’、‘沙子’却是你们喜欢做的事。同学们一定要分清楚自己‘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
  教师最后意味深长地问:“什么又是你人生的‘大石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