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村名——一个诗意的课程资源

作者:朱连清




  设计背景:
  每学期开学,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总会让孩子们填写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由于我们小学是一个农村小学,因此孩子们居住的地方比较分散,孩子们在填写家庭地址的时候,笔者发现孩子们所居住的村庄名字都很有意思,如“黄金山”、“陆笪”、“棠荫”、“西施墩”……
  而这些名字的背后说不定会蕴藏着一个美好的祝愿,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隐藏着一个形象的比喻……而我们的孩子却未必知晓。村名,其实就是一个诗意的课程资源。于是,开学后的第二周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
  1.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村名,比一比看谁搜集得多。
  2.向你周围的老人请教那些村名的由来。
  教学案例:
  
  一、 汇报村名
  村名,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是一杯醇美甘甜的酒,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前几天,我们一起搜集了村名,接下来请你汇报一下你的搜集成果。
  (学生纷纷举手汇报,场面热闹异常)
  
  二、 品味鉴赏
  师:同学们搜集可真多!为了便于分析,同学们能否帮这些村名分一下类,看看哪些村名属于同一种类型。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有的根据村庄所处的地形给村庄命名,如“长岗”、“直埂”等;有的是根据古代村庄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命名,如“棠荫”、“中梅”等;有的村名则蕴含一种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如“黄金山”、“如意庄”等;有的村庄可能由一些故事、传说而得名,如“陆笪”、“西施墩”等……)
  师:在这些村名中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出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村名是: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生1:我听到的印象最深的一个村名是“西施墩”,“墩”是小土包的意思,传说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经过此地时曾小憩,所以起名叫“西施墩”。
  生2: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陆笪”村,据历史记载,宋代诗人陆游的子孙为了躲避战乱,一部分迁移至此,所以此地称之为“陆笪”,这一带的人大部分都姓陆,而且他们还有陆游的家谱为证。
  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棠荫”和“上梅”、“中梅”、“下梅”村。听老一辈人说,“棠荫”村因为古代此地“海棠蔽日成荫”,景色十分迷人;而“上梅”、“中梅”、“下梅”村因为古代此地的杨梅树茂密成林,一眼看不到头,所以谓之“上梅”、“中梅”、“下梅”。
  ……
  
  三、 感悟创作
  师:通过同学们精彩的交流,我们验证了老师的开场白——“村名,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是一杯醇美甘甜的酒,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那么我们能否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放飞我们想象的翅膀,将你印象最深的村名以故事、美景、传说等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
  要求:1.抓住村名的特点,结合你搜集的资料,叙述要恰当。
  2.想象古人当时给村命名的场景,想象要合理。
  生:1.分小组交流各自的资料,讨论如何写作。
  2.自由写作(10分钟左右)。
  3.集体交流习作(评选出“最美村名奖”、“最富诗意奖”等)
  
  四、 作业拓展
  师:看来还有很多同学对于村名探究意犹未尽,下面,老师为大家提供一些课外作业,你也可以自己选择任意一个,可以是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
  1.就你和其他同学前几天的调查、研究村名的情况写一篇调查报告。
  2.将你的习作草稿进行认真修改、誊抄,然后邮寄给县史研究档案室。
  3.你和好朋友一起将你们搜集的资料和习作草稿内容出一份电子小报,名字可以为《乡土报》等。
  教学反思、分析:
  有效利用动态生成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要求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使之转化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由此带给我们一线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我们的教师不再是教科书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我们教师在兼顾课程共性的前提下,为了珍视童心世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个性化地选择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评价个性化的课程。而对一些既定的课程我们则可以依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作出适当的裁剪。
  例如,在开学初,让孩子们填写家庭联系地址时,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兴趣焦点“村名”,由此,教师因势利导地展开了调查村名的活动,然后上了一堂学生印象深刻的《村名——一个诗意的课程资源》的语文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