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游戏: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路径
作者:徐 洁
其次,教学中放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每个人在游戏中扮演一定角色,比如,物理课《大气的压强》,教师提供了水、广口瓶、鸡蛋、纸板、抽气筒、塑料瓶等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积极动脑,争先恐后,一试身手。当瓶子挂在学生的嘴上、鸡蛋掉进小口玻璃杯等情景出现时,学生欢声大笑,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最佳境界的课堂,学生感受不到教学的意图,师生都摆脱了原来的身份,选择一个游戏角色进入课堂,摆脱了束缚,获得游戏的民主、合法性。学生可以扮演教师、学生、演员、歌唱家、裁判等多元角色,采取表演、辩论、唱歌、朗诵、演讲,小品、相声、舞蹈、演唱、快板等多种形式。游戏角色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选择与理解的前提下,教师不能控制学生选择某个角色。如果学生选择欣赏者或评价者的角色,只要其欣赏与评价是依据此游戏的游戏规则,学生还是游戏者。例如,寓作文于游戏。让学生用放松的心态对待作文,把写作看成用语言、文字做游戏。在“猜猜是谁”的作文游戏中,每个学生仔细观察班上某同学的外貌,抓住主要特征写一段话。然后,随机抽读,让大家连猜4次写的是谁。若第一次猜中,说明作者观察和描写基本正确。如果连猜4次都不中,说明作者没有抓住特点,就“罚”作者站起来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点。
再者,丰富的游戏情境是教学的核心。游戏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或每一项活动的开展,相当于游戏者闯过了一关。由于问题具有不确定性,答案也是多元的,因而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师生不仅是游戏者,还是游戏的创造者,在课堂上学生拥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主动权。这样,游戏就不是教师规定的,而是学生自我发现的,学生亲身体验、理解,教学意味着一种理性的探险。
教学的目的除了学习技能与知识,还应让学生感到好玩、快乐。同样,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否则游戏就不会被大家喜欢。如果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愉快的游戏过程,学习本身就具有了动力价值。就像电子游戏每过一关就有相应的分数提示一样,体会成功是强化快乐的方式之一。教学中应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的自信心一次次得到强化。强化快乐的另一种方式是在游戏中不断摸索规律,发现游戏的经验或方法。就像学象棋可以学到很多取胜的技巧,这种愉悦得到进一步强化和维持,可以转化为幸福的享受。学习亦如此,学习者发现经验与方法、发现自身的问题、发现具体情境下学习本身的规律,成为学习的创造者。游戏化学习的真正魅力在于每个人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于学习中的合作、交流与分享,在于不断发现问题、找到思维方法与规律,在于体悟、升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本刊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