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作者:杨树亚




   教材解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以饱满的感情和浓郁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美景,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的秋景图。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之难点。
  
  设计理念
  1.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以“疑”为主线,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生疑”开始,让学生的“释疑”过程在阅读中进行,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在“存疑”中延伸。
  2.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课题对话,激趣挟疑入文
  1.(教师板书:秋天)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哪些诗句?(师生交流)
  2.(教师板书:北大荒)这是一个地名。看到这个地名,你猜想它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师生交流)
  3.今天的北大荒并不荒芜。它位于什么地方呢?(出示中国地图,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所在的省份,在此基础上指明北大荒的相对位置)
  4.补充文题,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阅读课堂不仅仅呼唤琅琅的书声,更呼唤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与思辨。让学生首先与文题中的“秋天”一词对话,不仅仅是温故知新的过程,更是为学生与“北大荒的秋天”进行对话做“言语铺垫”;让学生再与文题中的“北大荒”一词对话,而且让这一对话首先从“望文生义”开始,这既是一个激趣的过程,更是为学生与作者展开对话做“思维铺垫”。阅读需要期待,置身于这样的“对话场”中的学生,他们的阅读期待必然强烈。
  
  二、初读:与词句对话,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把生词以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组出示词语,在学生读准词语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揣摩每组词语之间的联系。
  【分组出示】
  第一组:一碧如洗 五彩斑斓 几缕流云
  第二组:哗啦啦  乐呵呵  沉甸甸
  第三组:银灰   橘黄   血红    金黄
  3.把词语带入文章再读课文。思考:北大荒的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读后师生交流,交流中理清文章条理。)
  【设计意图】 教材是阅读的范本,师生的一切阅读对话活动都需要在品文析句中进行。但是,精彩的阅读对话却又不能囿于教材这一范本。因此,教师智慧地利用教材是让课堂对话提速,进而让阅读对话高效的关键。本文语言生动,词汇丰富。鉴于此,教者将文中的优美词句打乱重组,并以“组”为单位逐条出示,让学生进行“只要意会,未必言传”的组块式词语学习,既让学生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发展了言语思维,培植了言语智慧,同时也为学生即将与文本展开的对话活动扫清了阅读的障碍。
  
  三、精读:与文本对话,感受景美物丰
  
  品读二、三自然段,感受“景美”。
  1.默读。思考: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2.读后交流。
  【预设语段一: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 怎样的天空才是“一碧如洗”的天空?(交流中感悟式理解“一碧如洗”)
  ○ 傍晚时分天空会出现怎样的美景呢?(通过“银灰、橘黄、血红、绛紫”等表示颜色词语的感受,理解“五彩斑斓”的意思)
  【预设语段二: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这句话中,哪些词句用得精彩?
  (通过引导体会“蓝绸子”、“躺”等词语,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景。)
  3.此时,北大荒的秋天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这幅画中天空是怎样的?天底下又是怎样的?用自己的彩笔简单地画一画“北大荒的天空”与“北大荒的天空下”。
  4.北大荒的秋天美,作者描写秋天的语句也同样美。试着用自己优美的朗读表现这份美。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品读四、五自然段,感受“物丰”。
  1.北大荒的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此时北大荒的原野却“热闹非凡”。
  (理解“热闹非凡”的意思。)
  2.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原野热闹非凡”呢?用心听老师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交流】大豆哗啦啦的笑声
   高粱 乐呵呵地演唱
   榛树叶子像一团团火
  
  3.重点体会:“大豆摇铃千里金”。
  生活在这里的人,为什么喜欢说此时的北大荒是“大豆摇铃千里金”呢?哪些词句能告诉我们此时的北大荒的确是“千里金”?
  ((1)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2)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
  4.这里的人们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此时的北大荒,现在你想怎么赞美你感受到的北大荒呢?
  (班级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这份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阅读课堂中的对话过程是生成智慧,演绎精彩的过程。但是,阅读课堂中的对话活动应竭力摒弃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天马行空式的“闲聊”与漫无目的的“唠嗑”,努力让对话活动回归“文本”这一精神家园。此案例“精读”环节设计所努力追求与落实的是,让对话根植于文本之中,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阅读过程中读有所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设计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北大荒的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等特点,而且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些特点”;不仅让学生了解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热闹非凡”的特点,而且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热闹非凡’”。这些问题的预设,看似为简单的追问,其实旨在让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既不受文本的羁绊与束缚,但又能始终在文本中舞动与飞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蓝绸子”、“躺”、“千里金”等词语使用的精妙,让学生在品文析句的过程中积累、内化文章的语言。这样的设计是充满浓浓语文味道的设计,这样的课堂也定然是充满浓浓语文味道的课堂。
  
  四、涵咏:与作者对话,留白存疑延伸
  
  1.北大荒的秋天景色美丽,物产丰富,一点儿也不荒芜。可是它为什么叫“北大荒”呢?
  【师生交流,补充介绍】 北大荒,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地区。建国前,这儿一片荒芜;建国后,人们在这儿建立起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多年来,人们在这些垦区中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现在,这儿已经是小麦、高粱、大豆、甜菜等的盛产基地。因此,人们亲热地称她为“北大仓”。
  2.作者笔下的“北大仓”是令人心醉的。把文章中你喜欢的语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班级赏读,读中积累内化。)
  3.可是,2003年4月8日《人民政协报》却有这样一篇文章——《“北大仓”可能成为“北大荒”》。
  【出示】
  “北大仓”可能成为“北大荒”
  ……因土质肥沃盛产粮食而闻名世界的“北大仓”,如今正因水土的大量流失而变得沟壑纵横。有关专家称,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北大仓”有可能退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荒”,并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教师朗读后存疑: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北大荒的秋天又将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 阅读需要与文本对话,阅读更需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旨在读懂文本内容,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咀嚼玩味语言,积累内化语言,进而感受汉语言的无限魅力。与作者对话,旨在领会文章主旨,走出“文本”本身识别“文本真面目”;旨在让课堂链接生活,让学生在学文后感受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品味“北大荒→北大仓”的称呼演变,利于学生的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赞美北大荒,歌颂北大荒的开拓者;再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北大仓→北大荒”的演变可能,利于拨动学生的生活情愫,唤醒学生的生活思考,让学生“课已毕而思未止”。
  附:板书设计
  
  北大荒 景美
   ↓↑的秋天物丰
  北大仓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