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数学课堂怎样提问最有效

作者:钱存平




  数学课堂是一个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怎样的提问才最有效呢?笔者试从三个教学片段的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片段1:
  前不久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听了一节研究课《圆的周长》,课上教师为了揭示圆的周长与半径(直径)有关,转动系绳的小球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小球运行的轨迹形成的圆的周长。然后缩短绳子的长度,再转动,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提问: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一看,心里都很明白,一齐说与半径有关。像这样的提问,实际上教师已经告诉学生答案,提问只是表面的提问,为了追求热闹的场面,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片段2:
  另外一节课上的是《圆的面积》,课上,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现转化,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教师在“转化”这一环节上处理得非常好,通过四次转化(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接着,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分析其原因,这个问题提得太大,而且时机也不恰当。
  片段3:
  在《认识乘法》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投影打出情境图后提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图上画了些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学生1:图中有小鸡还有小白兔在野外玩。学生2:图中有房子,大树和草地。学生3:图上还有小桥、流水。学生4: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呢。学生5: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天上还飘着几朵白云……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15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以上三个片段中,教师的提问都存在一些缺陷,导致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和怪圈,那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呢?
  
  一、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
  
  设计问题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在片段1中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你能想办法验证吗?这样的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说明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比如用滚动法,发现两个直径不同的圆滚动一周,直径长的圆周长就长,直径短的圆周长就短。还有的用绕绳法来证明直径与周长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二、问题要有恰当的思维空间
  
  大家都知道,问题越大,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提倡提“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处理好问题“多”和“少”的关系,才能使数学课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培养。片段2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不具有引导的作用。在实现转化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将教者的问题分割成三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③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的提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难易和深浅要适当,过难过深,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过易过浅,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问题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堂问题要围绕数学课的教育目标,应该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漫无边际。在预设数学问题时,往往与我们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关,数学情境的创设就应该服从于问题设计。我们必须处理好问题情境和问题的关系。片段3中,情境图本身没有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有问题。某老师上这一节课时同样用情境图导入,他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小朋友们,图上有几种动物在野外活动?它们是怎么活动的?(一堆一堆的)你能告诉老师图上有几只小白兔和几只小鸡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很快将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之中。
  
  四、要正确处理预设问题与问题生成的关系
  
  应该说,有许多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这些问题往往是文中所说的“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要到位。课堂进程往往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特别是探究型的课堂。但是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高超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