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者:陈明端 田奇述




  福建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陈明端(设计与执教)
  福建尤溪县教研室田奇述(评析与指导)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观察物体”中第69页的例题3和练习。
  
  设计理念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反写的数字、文字、算式卡片,半个图案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片,钟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用情境,感受镜面对称现象的存在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
  2.巧用情境,提出问题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生:镜子里。多媒体出示:“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课本第二幅主题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中的数学)你们想知道镜子中有哪些数学吗?你们先想一想并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中的数学问题?
  【评析】课伊始,趣亦生。一段“倒影”欣赏,再现了生活中“倒影”、“镜子成像”现象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数学经验提出“镜子中的数学”问题,如此导入新课,有趣而自然。
  
  二、照镜实践,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师:镜面对称现象有什么特征呢?我们通过“猜测判断”和“演示验证”两个活动来理解并作出归纳。
  1.猜测判断
  课件出示题目:
  (1)男孩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男孩(向前或向后)走一步。举起双手,镜子里的男孩(举起或放下)双手。
  (2)女孩左手拿着一张纸,右手拿着一支铅笔;镜子里的女孩(左手或右手)拿着一张纸,(右手或左手)拿着一支铅笔。
  2.演示验证
  (1)看课本验证。学生学习课本“做一做”中的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
  (2)照镜子验证。
  活动要求:对你猜测判断的结论进行验证,可以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数人合作攻关。
  汇报演示:通过在讲台上的大镜子前表演让大家清楚地看到,从而验证你的观点,大家作评判,也可提出质疑。
  大家看到的演示:男孩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男孩也向前走一步;男孩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男孩也向后退一步。男孩举起双手,镜子里的男孩也举起双手;男孩放下双手,镜子里的男孩也放下双手。(板书:前后、上下——不变);女孩左手拿着一张纸,镜子里的女孩变右手拿着一张纸;女孩右手拿着一支铅笔,镜子里的女孩变左手拿着一支铅笔。(板书:左右——变)。
  3.归纳特征
  照镜子时,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板书补充课题“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
  【评析】“猜想——验证——归纳”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多种方法验证镜面对称现象的判断猜想,让学生感知、理解、体验镜面对称现象,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与大胆尝试的能力。
  
  三、多种练习,拓展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练习1:“镜面对称”课中操。
  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边表演边对口令:师:我蹲下。生:我们也蹲下。师:我起立。生:我们也起立。师:我向前走。生:我们也向前走。师:我向后退。生:我们也向后退。师:我左手摸摸耳。生:我们右手摸摸耳。师:我右手拍拍脸。生:我们左手拍拍脸。师:我抬左脚踢踢腿。生:我们抬右脚踢踢腿。师:我抬右脚踢踢腿。生:我们抬左脚踢踢腿。师:我的左手侧平举。生:我们右手侧平举。……
  练习2:还原“镜中汉字、镜中数字、镜中算式、镜中钟面时间”。
  学生每人一套卡片,卡片内容如下:
  
  让学生想出还原办法:拿镜中汉字、镜中数字,镜中算式镜中钟面时间再照镜子,可以还原出原来的汉字、数字、算式、时间,即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
  练习3: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边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案(课本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讨论:轴对称与镜面对称有什么区别?
  练习4:说一说,看一看。
  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镜面对称的现象?
  看一看:(观看课件:青印溪十里平流风光)这些溪中的倒影也是镜面对称的现象,由于镜面与物体的位置、角度不同,镜面成像的特征也会有所不一样。我们今天学的镜面对称,镜面与物体的位置、角度是怎样的?
  【评析】本环节练习,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通过变式练习、对比练习,做、写、说等多种练习形式,拓展了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这样的练习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它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四、回顾总结,反思学习镜面对称现象的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镜面对称,你们学到什么知识?是怎么学会的?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有什么疑问要解答?
  2.我们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帮助我们纠正坐姿、站姿、写字姿势等。
  3.今天谁学习最认真,进步最大。先小组内评一评,再班上评一评。
  【评析】课末总结不仅要小结知识,还要小结思想教育内容和学习方法,让小结成为反思的环节,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能力的提高。把评价纳入教学设计中,这也是新课改教学设计不应忽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