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如何让合作交流收到实效

作者:李雪峰




  [教学片断]
  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三角形、四边形、半圆形硬纸片):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周长,那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工具袋里的工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量一量它的周长。有困难的可以互相合作。
  (没等教师说完,学生就开始紧张地测量了。教师巡视指导。大约三分钟过去了,学生渐渐举起手来。)
  师:看来大家都量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1:我选的是三角形,我用直尺分别测量出它的三条边的长,加起来是42厘米,这就是它的周长。
  生2?押 我们选的也是三角形,不过我们是用皮尺绕三角形一周量的。
  师(教师故作惊奇状):这行吗?说说你们是怎么量的呢?
  生2:我们从皮尺的零刻度开始绕,绕了一圈后做个记号。拉直一看周长也是42厘米。
  生3:(与生2同组)我们的方法比生1的方法简便,用不着加一看就知道了周长是42厘米。
  师:说得真好,能自觉地比较算法的优劣,真了不起。
  生4:我选的是四边形,也是用皮尺绕它的一周量的,真得很方便!
  生5:我们组选的是半圆形,先用直尺量出直边是20厘米,再把弯的那一边放在直尺上从零刻度开始滚,大约是31.5厘米。所以他的周长约是51.5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那请你们到前面来演示给大家看看吧。
  (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师生专心致志地看着听着。)
  师:(面向大家)现在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了吗?
  生2(急切地):老师,其实半圆也可以用皮尺绕着它量。
  师:行不行呢?同学们量量看吧!
  师:大家量出来了吗?
  生7:量出来了。我们用这种方法很快就量出它的周长约是51.6厘米。
  生8:老师,我是用手拃的,一共拃了5拃,再量出我的一拃约是10厘米,得出它的周长约是50厘米。
  师(喜悦地):有些时候我们在测量计算时,只要一个大概的得数,这就是估算,生8的方法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到,是个好方法。
  生9:老师,为什么同样的半圆形我们量得的周长却各不相同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生10:因为量的时候有误差。
  生11:因为绕的时候有松有紧。
  ……
  
  [反思]: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让合作交流收到实效,而不只是一种摆设?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发。
  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自由测量。一方面,学生在测量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进行测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人人都有话可说。此时,合作交流就不只是优等生的“个人秀”。这就为合作交流的“满堂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皮尺、带子、半圆形纸片等学习材料的介入,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多样化的测量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合作交流的冲动。同时,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也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周长”表象,对于深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大有裨益,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富有价值,更能深入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其次,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真实、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学生用皮尺、带子等方法测量周长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些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日常教学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为了使教学能顺利进行,许多教师会事先统一测量结果。在交流时,让学生“睁眼说瞎话”。而上述片断中的教师并没有因为台下有百余名教师听课,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预案,追求所谓的纯、顺、美而让学生做假。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讲出真话。当学生量得半圆的周长并不一致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当有学生提到这个问题时,教师顺势又把“绣球”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解决。使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体会到测量会或多或少有些误差,在测量时要尽量减少误差。在这样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敢于交流,敢于讲真话。
  再次,教师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生一个人用带子、皮尺测量硬纸片图形的周长不太好操作,觉得有些困难。这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组成一个合作小组进行测量,学生在自发组织的合作测量过程中乐于倾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