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师爱的意蕴

作者:雷守学




   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这种教育就不能称为教育。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触及学生灵魂,进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可以肯定地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师爱,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教的最高境界,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师爱到底意味着什么?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发展所承担的责任。教育部周济部长对新时期师德内涵作出这样的概括和阐述:“爱与责任——师德之魂”。他在大家普遍认可的“师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责任”在教育工作中的重大意义,第一次把“责任”摆在“师德之魂”的高度,认为“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应承担哪些责任?教师对学生的责任首先意味着对全体学生负责,公正平等,正直无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育好学生。其次,意味着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再次,意味着对学生终身负责,教学生几年,却要对学生几十年发展负责。
  师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期待。期待是一个人希望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变得更为美好的一种意愿。在教育活动中,它首先体现为一种祝福,这种祝福总是让学生为之兴奋,它虽然是教师用自己的意愿去引导和塑造学生,但却很少出于自己的偏私,因而它远离了卑俗的贪欲,更多的是给学生以鼓舞与激励。其次,期待是一种精神的诉求,是教师希望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智能、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并为学生的点滴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再次,期待是一种信任,它要求教师始终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的,并时刻准备用自己心中的爱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生命之火。另外,期待也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耐心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而不要以“标签效应”和“晕轮效应”来对待学生。
  师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无论年龄的大小、知识的多寡,作为一个人,他都有自己的完整生命、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这种交往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需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对于人来说,自尊是无价的,一个人可能什么都没有,但他会拥有完全的自尊。自尊又是最敏感的、脆弱的,极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尊心比作荷叶上的露珠,它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按照学生本来的面目去看待他,意识到学生无可替代的独特个性,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和意愿,以他自己的方式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师爱是教师为学生发展而作出的无私奉献。对教师来说,奉献不但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不能没有的职业要求,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教师的奉献精神不能丢。当然,这种职业要求需要教师用一生的劳累、清苦和默默的耕耘去诠释,需要教师用“春蚕”和“红烛”的精神去捍卫。在教育实践中,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教师就应该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知识和能力,奉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和年华,甚至生命。奉献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和升华。
  师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表示信任的实质是对其品德、才华、能力的承认,是对其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是个体向着自我实现奋进的力量源泉。一个人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就会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信任学生是热爱学生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信任学生一方面是信任学生的能力,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放开学生的手和脑,允许和鼓励他们自行选择教育方式和自己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信任学生的人品,也就是说,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它的人品,否定了学生的人品,就等于否定了这个人,这实质上是对学生给予了最恶劣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既是师爱的表征,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师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理解就是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味学生的思想,感悟他们的心灵世界,使学生与教师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全融为一体,但又不是以自己的思想替代他们的思想。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必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来完成。如果没有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体验与理解,教育活动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就会变得苍白无力。那么,教师怎样去理解学生呢?理解学生,一是要理解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诸多困惑和迷茫,理解学生积极向善的意想和企及。二是需要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只有忘记了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才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三是要求教师善待学生的选择。四是需要教师在理解学生的道德行为时,注意分析其行为选择的原因背景,并将其放回到它所存在的母体中去思考,以求得对其更深刻的理解。
  师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宽容。由于社会大环境影响,当今学生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未完善的人,而且学生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犯错误在所难免,这是人成长的一种形式,更何况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还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当然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错的,所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标尺来衡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对于学生的错误和不完善之处决不能求全责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如同一缕阳光,一丝春雨,一剂良药,它传递着教师的温情,体现着教师对学生深切的关爱。
  师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生命及生命权力的珍视。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应该以人的生命为本,直面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任何漠视生命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实践中,教师漠视学生生命及生命权力的现象是屡见不鲜。有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以病理性的言语伤害学生;有的用毫无人性的“纪律”来约束和规训学生;有的随意限制学生的自由,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种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目前的教育中,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人看待、当作生命对待、当作儿童对待。这些“教育”方式,给学生脆弱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也偏离了教育的本真。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没有生命就没有教育”的思想,从尊重和珍视学生生命和生命权力做起,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愉悦、民主、宽松的生命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