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教室座位的教育作用
作者:范远波
以上这些愿望和做法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即教室座位有等次优劣之别。一旦这种思想为多数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话,为追求体现“尊贵”的座位,他们会不择手段,成功者洋洋自得,自以为是,失败者自卑自贱,破罐破摔。这无疑将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其实,在教育心理学意义上,座位只是教学环境因素之一。教学环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学环境指教学活动所依赖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教室、讲台、讲桌、黑板、座位、课桌、椅子、窗户、光线、照明、颜色、温度、湿度、声音、通风等;广义的教学环境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以及班级学习风气的浓厚等。因此,单纯孤立地来看待座位,是无所谓好坏的。座位的好坏取决于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否与其教学环境获得最佳匹配。只有获得最佳匹配,才能使学生以较少的心理和生理能量获得较高的认知活动效率,也只有这样,学生个体才能与同学、老师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促进其学习动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教室座位这一教育资源的主要支配者,应该在座位安排上有自己的主见和认识,切不可人云亦云或屈从于某些压力。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座位的教育影响作用的基础上,做到灵活、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发挥教室座位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功能。目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室座位安排是传统的纵横排列式,也有的叫秧田式,下面拟从三个角度来谈谈秧田式座位安排该如何达到最佳匹配。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角度来说,秧田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讲授和对课堂活动的有效监控
教室是重要的物理环境之一,它为教与学提供了活动空间。讲台、讲桌、黑板附近的空间主要是教师活动区,属于开放式的,高高的讲桌及其后面那一块高出教室地面的讲台,自然地与学生的座位所在地相隔开,突出了教师的权威性。而学生的座位排列区却是封闭的,不但规范着他们要一致面向黑板和老师,而且无形中强化了他们遵从或顺从教师言行的心理认同。有研究者把教师在讲台上对学生施加影响称为压力源,把教室前几排、中几排和后几排的座位区分为高压区、中压区和低压区。一般来说,教室监控对于前排和中排学生所带来的压力较高,教师可以有意无意地利用眼神、表情、举止、语调将自己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提示学生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师的教学。而对后排来说,压力明显减弱,得不到教师的有效暗示和及时反馈。但这并不等于压力大的前排就是好的,压力小的后排就是差的。座位好坏的关键是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否与其环境达到最佳匹配。比如,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喜好独立思考的学生就适宜坐在后几排,因为他们对教学内容掌握得快,喜欢深入思考老师没讲到的内容,坐在后排受教师的牵制小,独立思考的空间大;好表现自己的和不善于交际的也适宜坐在后面,有利于发挥所长,克服所短;而学习成绩较差的、责任心不强的、好动易分心的、自卑害羞的学生则适宜坐在前几排,压力大,有利于他们注重自身形象,集中精力听课和树立自信。
二、从学生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说,秧田式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系统知识
学生之间前额对后脑,左肩靠右肩,可以减少他们的视线联接和彼此交往,不易分心。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学生的交往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般只发生在同桌的两个同学之间以及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之间。一旦这几个人之间缺乏交往的基础或发生了隔阂,那么这种范围狭隘的交往也将难于进行。这样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能力培养、知识掌握和社会性发展都难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受着学生个体特点的支配和调节,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遵照民主原则和互补原则进行座位安排。所谓民主原则,是指每个学生都有选择座位的自由,教师把选择座位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并不等于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任由他们先到先坐,也不是任由学生去集体商议制定某些规则,如按高矮排列、男女同桌、每星期或每个月前后左右调换一次等,然后遵照这些规则安排座位。而是先让学生提出对某个座位的申请,教师在宏观考虑和把握各种因素诸如学生的个头高矮、视力和听力好坏、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以后,视其理由充分与否再与其同桌及邻桌逐一商议,并做出决定。值得提出的是,教师最好不要隆重召集相关学生进行共同评议,这样,难于真实把握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影响决断的民主性和合理性。所谓互补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学科爱好差异以及自控能力强弱、互助能力高低等个性特点进行座位编排,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和个性达到一定的互补。这种互补不是任由学生自行寻找伙伴的互补,而是教师引导下的互补。
三、从学生与物理环境的关系来说,秧田式能有效利用教室空间,满足班级授课制的高效率要求
秧田式中每个座位与讲台和黑板的空间距离和角度的不同是客观存在,座位是否靠近窗户、是否靠近教室入门、是否靠近墙壁,以及由此带来的光线和通风程度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上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反应的机会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授课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教师的授课声音很小,板书潦草,提问总是集中在几个同学之间,或者学生本身就厌学或有自卑心理,那么空间位置的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一般来说,教师的声音、眼神都会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板书也会力求清晰到让每个同学都能看清楚,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在同一个教室内,学生座位的空间位置差异与学习的关联性不大,但给学生所带来的心理暗示作用却不容忽视。对生性敏感的人,教师最好让他们背靠墙壁,或侧靠墙壁,或侧靠不是过道边的那一面窗户,这样可使他们获得踏实和安全感,否则,老师和同学的的走动会搅得他们心绪不安。对于缺乏信心、易慌张的,可以让他们坐在前几排的中间区域;对于生性不好动的,可以让他们坐教室前后靠门边的座位;对于冷漠、缺乏学习兴趣的,可以让他们坐在第一排;对于有点神经质的学生,则最好不要让他们坐在教室大梁或吊灯的正下方,这样会增加他们的紧张情绪;对心事重重、遇事容易悲观的学生,应该尽量安排在光线充足、人气旺的位置,比如靠前门或靠走廊窗口下的座位。
总之,座位编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考虑座位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千万不要仅仅为了节省个人精力而按照事先制定的规则编排座位。
参考资料
[1] 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