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启示

作者:王国兴 殷红梅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的时候,他的英文课从来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采用的是“相面打分”。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唱到的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微朝站起的学生一看,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时,便请学生到讲台前,略为谈上几句,测知端详,然后定分。他的记性特好,一个班的学生,几节课下来,他便能直呼其名了。在平时上课时,他随时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未及期末,每位学生的学力和程度,他已心中有数。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公正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服贴。
  林语堂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诀何在?说白了,就是因为他平时对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了解得非常透彻。
  作为教师,如果让我们也来给学生“相面打分”,我们敢吗?恐怕不敢,至多我们只能有把握给班级上的几个尖子学生或特差的学生“相面打分”。当我们新接一个班,或同时教几个班课,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还不能一一叫出名字时,我们常会发出“请×号回答”。这个时候,我们也许很少会想到:如果老师已经教了一段时间,甚至教了几年,却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干脆以学号代替学生的姓名,学生内心会感觉多么失望和失落。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讲解传授知识的单向过程,也不仅仅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其中更应该渗透师生的情感交流。人内心里最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赏识,学生更不例外。当学生的名字被老师叫到时,学生明显地会感到被重视,会感到亲切、融洽;师生之间很容易搭建起情感与信任的桥梁,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应。反之,学生会产生疏远感、陌生感,进而增加双方的隔阂。
  如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我们口口声声在喊着要尊重学生,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然而却只信口叫出学号而不叫或者叫不出学生的名字,又何谈尊重与平等?这难道不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教育?
  扪心自问,我们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并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因为自己懒惰,是因为对学生的不在意,是因为对学生、对教学的责任心不强。一个连学生的名字都不用心去记的老师,对学生又能了解多少呢?学生在自己心里又能留存下什么印象呢?我们又何谈教育要因材施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呢?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我们能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因此,我们要取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尊重学生是前提。而要尊重学生,就必须从记住学生名字开始,对学生的方方面面了然于胸,千万不能随意用学号替代学生的名字。林语堂不仅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而且给他们“相面打分”也非常准确,就源于他对学生尊重、了解。
  诚然,我们不可能给学生“相面打分”,但我们必须具有能给学生“相面打分”的那份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