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梁 桂




  美国著名行为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1960年在其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一书中提出了心理契约这个概念。阿吉里斯认为,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除正式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的相互期望,这些期望同样是决定组织成员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种相互期望,就是心理契约。至今,心理契约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当前大多数学者都把心理契约界定为在组织的活动中组织成员之间对于责任与义务的一系列主观约定。心理契约属于心理范畴。大量实践证明,在管理中不考虑心理学观点,只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方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绩效。于是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契约的重要性,心理契约成了提高管理绩效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师生之间同样存在某种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一般会对班主任有这样的期望:仁慈、公正、诚心、博学等。班主任对学生则有这样的期望:勤奋、守纪、互助、积极参与、全面发展等。如果师生之间能就对方的“要约”做出“承诺”,那么师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契约。如果班主任学识浅薄,不负责任,能力低下,或者学生懒散,经常违纪,逃避学习和集体活动,那么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沟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大大降低,班级的各项活动便会流于形式和表面化,班级的教育功能将难以正常发挥。
  一、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物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人们的行为。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包含了学生对学习方面积极的承诺。如果学生信守承诺,这种积极的承诺经过内化就可以转化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直接原因,起着激发、调节、维持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的作用。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就必须努力学习,并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在班主任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这种需要就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机。
  3.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师生之间存在良好的心理契约,意味着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而不是逃避。为了实现对班主任的承诺,学生必须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就有利于班级中良好秩序的形成。
  4.提高学习效率。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被动地顺从教师的要求。当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调动之后,学习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
  二、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建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和便捷化,班主任的权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不可能自然形成,这需要班主任掌握心理契约达成的技巧,并维持心理契约的良性运行。
  1.强化学生的契约意识。契约意识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契约观念,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和明确契约关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帮助学生澄清以下三个关键的认识:一是个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还会影响到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个人的行为一定要符合集体的各种规范才可能被集体接纳。二是要明确投入和收益之间的因果关联,要有所收获必须要有所付出。三是班级中必须要有责任制,是谁的过错就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有这三点认识作为基础,学生才能在心理契约中认同并接受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保持期望相容。期望相容是指心理契约双方期望的相互认可与接纳。期望相容是形成心理契约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中的期望相容包括各种教学和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价值观等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直接影响师生的态度和投入取向。现实中师生的期望相容并不理想,这与师生所处的地位、社会经验、知识、年龄等差异较大有关。为了保证师生之间有高水平的期望相容,班主任要向学生表明学校的立场和价值观,并力求使学生领悟自身的角色责任与义务。在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常规时,还要让学生广泛参与,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参与,加深学生对各种常规的理解和接纳。
  3.注重权变策略。心理契约的内容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研究表明,心理契约建立的起始阶段最容易破坏。班级刚刚组建时,学生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时,班主任除了要适时地调整心理契约的内容外,还要认真、及时、高质量地履行心理契约,以免学生形成某种不良的心理定势和偏见。平时,班主任处于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时选择的心理契约内容应有所不同。对于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的心理契约也应有所不同。总之,良好的心理契约需要注重权变策略。
  4.培育班级文化。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与班级文化关系密切。班级文化影响着心理契约存在的方式和具体内容,因此班级管理中必须培育健康、科学的班级文化,抑制消极文化。为了弘扬积极的班级文化,班级管理中一定要讲正气,对于歪风邪气绝不妥协,并且要及时纠正班级中存在的各种不良偏见和误解,避免不良的舆论扩散和渗透。在规章制度层面上要确保每个人获得公平的待遇。当然积极的班级文化还依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背景。
  5.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由于学生还是受教育者,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具有特殊性。班主任的能力和修养水平决定了心理契约的质量,是信守心理契约的前提。学生能够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就是班主任自身修养、智慧的重要体现。班主任有高度责任感才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才能以身作则,作出榜样,当前新的形势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量、操作技能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教师业务水平低而导致师生心理契约的解体或者难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