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我们的教学还缺少什么

作者:朱奎春 高修军




   当教师的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经过刚开始几年的摸爬滚打之后,教学工作就变得轻车熟路了。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使得我们的激情和梦想逐渐消融之时,肯定又会出现课改高潮,给平淡的日子注入新的活力。教学就在这样的轮回中螺旋发展。反观我们的教学,师生的地位平等了,学生拥有了个性的理由;教学媒体也不失时机地挤进了课堂,使得课堂变得五彩斑斓。再加上教学评价、能力考核所谓的科学到位,我们学生的分数也似乎高到不能再高的地步。基于此,我们作为老师的还有什么遗憾?我也曾作如是想,直至一堂语文课上一个小小问题的出现。
  那次,我们学习《月光启蒙》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记叙了童年的夏夜母亲给孩子唱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的事。我们这儿地处苏北,与“黄河故道人家”的作者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课前我曾断言,那些诸如“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等充满童趣和乡土气息的童谣一定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并且会引出我们本地更多的童谣,进而创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对文中的童谣感到很新鲜、很兴奋,但要自己说出一些时,便抓耳挠腮了。这怎么可能呢?我们这儿也是一片盛产童谣的土地呀,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太多了,有些是游戏时,伙伴念叨的,有些是长辈们炕沿边讲给我们听的。这些东西不知寄寓了我们多少美好的童年回忆。还不过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难道我们的人家已把这些“精神生活”遗忘殆尽了?当我问及还有没有家长给孩子们唱童谣时,全班四十三名学生中只有一个举起了手。那么,课余时间,学生们都在做些什么呢?做作业,看电视,玩电游,几乎是众口一词。
  我一时语塞。工作十余载,我第一次从心底涌起了一股寒意。我们没有理由去怪孩子,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在诱惑着我们每一个人。我隐约感受到当前热闹、高分的课堂背后狰狞的功利面目。
  春天来了。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学生们惊诧于每一棵树上鼓起的叶芽、每一根小草探出的脑袋,但也仅仅如此。而对于“萋萋芽”“浮苗秧”“槿槿菜”“狗尾草”这些野草,学生根本说不出它们的名字,更别提哪些可以食用了。
  也许我有点故弄玄虚,但这种用知识和技能构筑起来的海市蜃楼已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地。面对斯,我们还能吼出国家民族、民风民俗、乡土乡音的生存语言吗?我们应该悲哀地看到,我们学生身上应有的童真、童趣正在被异化,亲近自然的机会正在被蚕食、剥夺。
  学校教育虽然承载不了那么多的期盼,但能不能损失一点点的分数给孩子一点点自由的时间,最起码让孩子知道除了学校之外,还有同样辽阔的天空。现在的课程计划都设有地方、乡土类的课程,可实施的情况却令人担忧。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上成自习课、辅导课的比比皆是。这样做,恰恰是忽略了我们的“本真”,不了解家乡、不了解自己的人何谈将来的建树?
  我们整天叫嚣教育要回归生活,可是就在我们课堂上一厢情愿地为学生创造出生活场景的时候,教学却在不断地扭曲我们的初衷,学生离真正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当我们还在为教学设计的无懈可击、为分数憋劲较真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告诉自己,学生还有更为重要的需求,它来源于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用乡土、人文浸润起来的知识,才是学生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沃野。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