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多媒体,请你别越位

作者:涂开生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是一位名师执教的苏教版第二册的《雨点》一文。文章不长,是一首诗歌:“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课堂上执教者配合教学分别演示了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跃”的动画。这精美的画面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和强烈的感官刺激,也令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但综观整个课堂教学,这几组动画并未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反而削弱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与思维训练。
  一、弱化了学生的语言感悟。毫无疑问,多媒体是无法替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语言是抽象的,需要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读出意义,感悟其独特的形象。因为个体的认识经验不同,其感悟的形象也必然多元。多媒体虽生动形象,但它呈现给学生的只是一种理解,这势必会阻碍学生对语言文字个性化的感悟。
  二、扼杀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对课文的一元解读,烙有教师的个性色彩。这一元解读会对学生的想象产生“引导”与“暗示”,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如课件中演示的“江河”风平浪静,但风平浪静并不是“江河”的全部特征。阅读本是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并根据个体理解产生独特想象,但这些动态的画面无疑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苏教版教材编委、小语专家王向东认为:如果把阅读教学的“教”处理为教师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或领悟和盘托出地倒给学生;“学”就是学生听取教师分析讲解的过程,这就剥夺了学生通过阅读而感悟的权利。这是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专制。
  三、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课要结束时,教师提问: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到哪儿去,做什么?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学生说了很多,但大多局限在多媒体画面中出现的一些副产品上,如雨点落在小溪边的柳树上,柳枝长出了嫩芽;雨点落进池塘里,唤醒了青蛙等,但一直没有学生想到雨点落在沙漠里怎样,雨点落在干渴的麦苗身上怎样。这时的课堂教学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社会,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了束缚。也许有很多原因来解释这一切,但我认为还是先入为主的美仑美奂的动画影响了学生。
  多媒体,请你别越位。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