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发

作者:徐洪进




  少先队组织是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她和学校共同担负着培养、教育共产主义事业新一代的重任。20世纪90年代,雏鹰奖章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奉行了“结合教改和为了教改”的方针,自觉地把自己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扑面而来,且一浪高似一浪,给我们少先队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少先队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付诸少先队工作实践,让少先队工作在课改大潮中“适者生存”“迎难而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不可否认,校本课程开发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她以博大精深的中外课改理念为支撑,有着缜密系统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强而有力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少先队活动只有融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整合发展,才能再次焕发她的青春与活力。
  
  一、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开发的必要性
  
  少先队活动以其独特的教育性、实践性而倍受重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儿童的茁壮成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其自身的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一直停留在课的层面上,更多的是作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一种补充,依然采用“召之即来,来之即做,做之即散,散之即罢”的走过场式的教育模式,不少活动都是孤立的,就事论事式的,总体处于零散、分项的状态。同时,主观色彩较浓,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连续性、综合性、生成性较弱,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极为不利。而一旦与校本课程整合开发就会得到强大的理论支撑,系统地开发、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让学生在较为持续、全面、科学的影响中,产生整体性的认同与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其次,与校本课程整合,更能凸显少先队活动的特色。校本课程是把凸显个性化作为其开发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同时,她又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少先队活动与其整合后必然会在学校与师生的多次修改和逐步完善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其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优势
  
  1.两者存在整合的契合点
  (1)两者都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少先队组织是以少先队员为主体,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她的活动历来要求全体队员都要参与,在自主设计、自主选择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终极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两者都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少先队活动经历了“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五自”争章、“手拉手”等活动后,2000年又在全国第四次少代会上提出了“体验教育”的理念。不难看出,少先队活动已由原来抽象的、空洞的外在教育向触动学生心灵的内在体验转换,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自主体验,亲身感悟,把这些直接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综合素养。而校本课程开发从课程专题的选择到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设计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提倡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中来,亲身体验。
  (3)两者在内容上都是一样的丰富多彩
  少先队活动的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科技文娱、劳动技能、创新教育等等,且各项内容又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知识网络,而这一知识网络正好与校本课程开发三大板块: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相吻合。这样,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更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
  2.少先队活动的自身优势
  (1)丰富的经验积累
  少先队活动风雨兼程几十年,自然会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包括活动的计划、内容、设计、流程、方式、评价与反思等。它们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轻松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尴尬与烦恼,更打破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神秘感。
  (2)充足的师资力量
  少先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辅导员的悉心指导,而学校辅导员多由教师自己担当。作为辅导员,他们有着过硬的思想、理论、知识、能力、作风与品德,更在少先队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教师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若有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加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3)完备的组织体系
  少先队组织从大队分解为中队、小队,有的还建立了“雏鹰假日小分队”,且各级组织都有自己的干部。这种体系有利于校本课程,尤其是活动课程有序、有效地开展。同时,少先队组织还有劳动基地、德育基地、科技馆(院)等校外阵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而校外辅导员、热心家长队伍的加入更增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量。
  
  三、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开发的运行步骤
  
  1.课程启动
  围绕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进行一次大讨论,然后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民主决策,最后由全校师生大会审议通过。参加讨论的人员应包括课程专家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领导与老师、学生与家长,甚至是校外辅导基地的人员。
  2.师资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尽管我们的辅导员老师拥有丰富的少先队活动经验,但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发还是首次的尝试。师资(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培训,首先要转变观念,将他们从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将他们对少先队活动的认识从课的层面上升到课程层面。其次要向他们传授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先进理念,介绍一些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经验,帮他们寻找二者整合开发的契合点。再次就是要对他们进行诸如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一些二者整合开发策略的指导。最后不要忘了对教师进行一番激励,因为这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3.课程设计
  首先是课程内容的确定,少先队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教师的精力却是有限的,教师应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当的活动作为自己课程设计的内容。其次是根据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契合点制定课程目标,构想实施方案,选择教学方式,启动评价机制,确保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和可行性。最后还要根据上述环节编写一份完整可行的校本课程教材。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要时刻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设计。
  4.课程实施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实施时首先要将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进行公布,让学生自主选择,待达到开课人数时再进行编班。同时要像对待传统课程那样定时、定师、定内容。还要实施全程监控,了解课程实施是否顺利,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师是否投入等。
  5.实施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教师的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学生建议采用学分制和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教师宜采用激励性的质性评价,对课程本身可采用五C法、日记法、问卷调查法等。评价之余更要在评价中不断地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二者整合后的校本课程特色。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评价的主体更是所有的课程参与者。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开发之后,其在凸显教育性与实践性的基础上更具综合性、自主性与生成性,为少先队活动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在相对持续、稳定、系统的活动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全面提升素养,张扬个性品质,成长为更加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同时对辅导员老师的成长,对学校特色的形成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