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对课堂“讨论”的思考

作者:方 旭 




   笔者发现:一个时期以来,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只要是公开课、评选课等,必然少不了讨论这一环节,不讨论不成课已蔚然成风。然而,在平时上课,却很难见学生讨论,教师根本不屑于让学生讨论。有鉴于此,应该对讨论这一学习方法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和应用作些调查与思考。
  
  一、为什么公开课就要让学生讨论
  
  原因很简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教师们领会了多少,尚不能妄加评论,但我们相信每个教师都知道“自主、合作、探究”这六个字。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最好体现就是讨论。你看:几个人一组一齐学习研讨,不就是合作了吗?教室里一片喧哗声,显示出课堂气氛是多么热烈。至于讨论出了什么并不重要,那是学生的问题,甚至很多的讨论是预设答案的。反正教师是按新课标去做了,到评课时也就堵住了评课老师的嘴。这也许是上公开课老师乐此不疲的个中原因,实际上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祟。
  
  二、为什么平时不让学生讨论
  
  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法驾轻就熟,而真正设计一场讨论却费时费力,讨论问题的设置和讨论进程的把握,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其次,讨论的成效颇难预料。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不善于整合不同意见或者根本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因此,平时授课多数还是教师直接指名回答,省得讨论浪费时间,有时干脆把该谈论的问题也省去了,惟恐打乱了老师的预案,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如何正确组织学生讨论
  
  1.讨论小组的建立。对组内的学生进行搭配。国外的合作小组多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在每个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为互相合作奠定了基础,又在各小组之间形成了大致的平衡,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但我们现在的讨论随机性很强,往往就是前后桌四个人成为一个讨论小组,至于这四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个性、组织才能如何,都没有经过组合,所以只进行了形式的合作。要真正把讨论落到实处,必须进行异质搭配,平衡各组的力量,变换学生的座位,不同的话题座位应该不同,不同的课程坐法应该不同,以求讨论能均衡、正常地进行。
  2.论题的设计。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做到难易适度,所提出的问题应有讨论的价值,就是对于来自学生中的问题,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进行筛选,不能什么问题都拿来进行讨论。学生的学习毕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否则,热闹了一阵子之后,学生一无所获。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课堂讨论并不是学科学习的惟一方法或者说最佳方法。
  3.时间的把握。首先,讨论前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展开讨论时,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可能产生了很多问题,这时就产生了与别人交流的愿望,急于想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更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这样之后进行讨论,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也可能在生生交往中生成新的问题。其次,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要想让讨论取得实效,就要舍得给时间,好多课的讨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有的课讨论刚进行就因为怕学生一发不可收,匆匆止住;有的课虽然讨论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对问题刚有些认识,兴致正酣,还没有形成结论,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甚至辩论。简言之,有对话,有甄别,有取舍,讨论才有收获。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