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教学节奏探微

作者:徐永生




  
  三、主要的教学节奏设计
  
  1.时间节奏 即课堂时间长短的合理交错,亦即课内教学时间的科学分割。它包括课时分割,教学时间分割,室内、室外活动时间分割等。这里我们所说的主要是教学时间的科学分割。由于时间具有不可缺失性、不可替代性、不可贮存性、不可逆转性,所以“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语)。一节课45分钟,要在尊重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优化时间分割,突出课堂时间的效率原则。宜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遵循师生互动和讲练结合的原则,集中时间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分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反馈和能力迁移。一堂课(设定为45分钟)的时间分割大致如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5分钟;(2)学生感知尝试学习的阶段,约10分钟;(3)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阶段,约20分钟(突出教学重点、难点);(4)总结巩固反馈阶段,约5分钟;(5)应用拓展阶段,5分钟。[1]当然,教学时间还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认知状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2.语言节奏 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变化和表现力的变化。语音、语调、语速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用有情感的不断变化的语言去撩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造成学生学习的“愤悱”心态。讲授难点、重点问题时,要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做到字字声声,力重千钧,声若撞钟,振聋发聩;陈述和过渡,可用平缓的语调交替讲解;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时,可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语言来吸引其注意力;有时为了取得非常突出的表达效果,不妨来个突然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效果。当然,还要讲究语言表现力的变化:启发学生思考,要循循善诱,善于启迪学生思维;解疑释惑,要温文尔雅,自然、亲切;朗读文学作品,要把握情感基调,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在学生心弦上奏出动人的乐章。教学语言也应该富于变化:或诙谐、幽默,或庄重、肃穆、悲痛、沉重,或欢快、亲切、抒情,或雄浑、豪迈、奔放,或哀婉、凄切、悲凉等等。总之,学生认知特点、注意力状况是教师设计语言节奏的依据之一。
  3.高潮节奏 即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师生之间配合默契,情绪高昂,精力专注、集中、持久,努力探究课程内容的高度活跃状态的频率及其变化。高潮是教学活动中价值高、并具有很高审美意义的教学现象。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都有赖于高潮。教学最忌平推,平推就没有教学高潮,当然也没有生命;教学也不可能自始至终都情绪激昂、轰轰烈烈,满堂高潮等于没有高潮。高潮应当有节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如果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有层次、有规律的向前推进,那么,高潮就是几个突起的波峰。只有一波刚平,另波又起,张弛有度,高潮迭起的教学节律,才能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提高课堂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高潮时,应该依据艺术的辩证法和课堂教学的规律(参见上文的有关论述)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哪些是关键问题,需设计成主高潮,哪些是次要问题,可设成次高潮;根据内容的需要,主高潮需设计几次,高潮又需要几个;各高潮之间要有怎样的艺术的间隔性和合理的递接性等等。根据我们对部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的剖析得知,一堂课的教学主高潮设计一般是两三个,次高潮则是因人因课而宜。
  4.情感节奏 即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变化的节律及其变化。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的人,其情感应随着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的需求而波澜起伏;或激越雄壮,或低沉伤感,或悲悲切切,或沉郁顿挫。感情变化从主体对事物的体验评价来看,人体有“喜、怒、哀、爱、恶、欲、惧”七种;而从情感参与的成分看,主要有两种:浓与淡。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情绪结构的基本式。[3]浓,指一种强烈、激动的情感状态;淡,指一种平淡、温和的情感状态。一堂课教师的情感,应该是千变万化的,该浓时就要波涛汹涌,突出而鲜明,该淡时就要“采菊东篱下”,平静而温和。浓淡交替,情感才产生波澜和旋律。一般说来,情感蕴藉比较丰富或情感信息含量较高的内容,需要有浓烈的情感参与;情感信息含量较低的或需要理性思维参与的内容,情感应该淡薄一些。教学情感一定要做到“浓妆淡抹总相宜”。情感的不断变化,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加学习兴趣,并在强烈的情感推动下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5.师生互动节奏 即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活动的节律及其变化。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的运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学生也不能是失去了正确导向地放任自流。教和学之间应该相互协调,有节奏地互动,有规律地运作,才能显现出一种节律美。教师的“动”应该是,指示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教学方法,巧妙的引导和点播,声情并茂的语言和态势语等;学生的“动”是在强烈情感和顽强意志力支配下,充分打开思维器官,深入地探究学习内容的状态。教师的“动”是条件和基础,学生的“动”是本质和目的;教师的“动”是引导,是课堂活动的次要内容,学生的“动”是主动进击,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然而,师生之间要形成高质量的互动是不易的,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教与学之间才可能形成和谐的“共振”;当教师提出一个足以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时,学生就产生一种情绪反射,做出相合响应的反激;教师举手投足,就会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智慧的涟漪;教师亲切自然的点播和诱导,都会在学生心弦上奏响动人的乐章。这种师生互动所形成的一起一伏的曲线,自然、和谐、优美,蕴蓄着无穷的能量和魅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莫大的裨益。大量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都非常注重课堂的互动,而且,学生的“动”与教师的“动”处理得自然和谐,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性。
  当然,课堂教学节奏还有很多,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论及。总之,教学节奏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必须大力提倡和探索教学节奏,以期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32,14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