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对一节好课的探索

作者:李水珍




  困惑一:学生的质疑成了“作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大兴质疑之风,审题、初读、精读、总结各个教学环节,几乎都能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每到这一时刻,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思维活跃,大大小小的问题提了不少。教师频频点头,末了,则将学生所提问题弃之一边,“抛”出了自己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大约也猜出了老师的用意,再到质疑环节,便开始迎合老师的用意,质疑渐渐变成了一种“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意思”的程式。提问的众学生有点像在猜老师的“底牌”,谁能猜出,当然赢得一片掌声。
  
  困惑二:精彩的旁边不是“平淡”
  课堂讨论中,教师运用延迟评价策略,“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等学生相继发言后(请注意:发言者中一定有一位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近),教师总爱问:你们觉得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谁的最精彩?可以想象在教师心目中认定的最精彩者此刻是一脸的灿烂,而其他发言的学生则悄悄地低下了头。
  
  困惑三:读书成了一种“煎熬”
  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老师们最爱采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小节,这样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全班整体读书情况。往往在这时,后面几小节的朗读学生已是心不在焉,他们开始悄悄地数起前面有几位学生,自己该读哪一节。若是这一节比较难读,自己还没准备充分,便在下面默默地练起来,哪儿还有什么心思去听前面学生的朗读,越是临近自己读的这一节,越是紧张。
  针对以上的困惑,我们老师迫切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他们最受欢迎,最受益的课堂呢?
  
  一、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懂到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的学习,学生才会有收获,才能有收益。“要将学习成为学生生命的历程”不是口头标语,要成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从朦胧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思维到理念,从感悟到行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大凡听观摩课,我们都有同感,课上得特顺。老师还没指导,学生就已读得相当有水平了,看不出教师指导的过程,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卡壳”问题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课前过度准备,正式上课是师生共同“作秀”。其实是教者心中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课前的预设,学生是教者的“配角”,是在帮助自己完成教学,这样的教学价值何在?学生收获了什么?我猜想,学生可能会收获到个人的“满足”、“浮躁”,学会“表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生活在“舞台”上,成为教师教学的“表演者”,说句严重的话,学生是教师“作秀”的“牺牲品”。课堂上的“作秀”不外乎取悦听者,取悦自己,取悦学生。那样学生的学习生活就离开了“思维的过程”,离开了“脚踏实地”,离开了“真实的课堂”。
  例如:有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作闭眼沉思状,努力地去想,可最后的结果令老师十分地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但老师并没有着急,她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再去听一听吧。然后是配乐的课文朗读。还是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现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
  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经常问的,我们的学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师要听什么,所以不会说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老师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这次学生感受到了。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
  所以说,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老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二、给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语文是小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学科,语文课堂应当是充满活力的“大舞台”。可是目前有些语文课堂,教师不注重吊起学生的“胃口”,不注重引起学生的“食欲”,课堂上少了学生的发言,少了学生的笑声,少了学生的喝彩,少了学生的争论,课堂毫无生趣,这怎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些教师本身的素质并不差,可就是思想观念得不到转变,不相信学生,总觉得他们这也“做不好”那也“完不成”,什么事情都自己“讲”自己“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封闭了,学生也封闭了。语文教学能否“开放”,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一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当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就会“小眼发光”。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上智慧的火花成为燎原之势,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我们应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站在“学”的角度安排活动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备课时,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到设计教学结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站在“学”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全体学生参与。例如,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提问。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
  提问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读书,通过人人参与不同形式的读书,让他们提问题、说理解、谈感悟,进行比较,展开想象,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由支配,可以随意地提问、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这样一段自由时间,也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将课堂引向广阔的空间。
  
  3.顺应“学”的发展组织参与
  我在教学《台湾蝴蝶谷》和《鸟岛》时,根据班级学生智力水平创设了这样几个生活场景(即分层语言训练)让学生自主选择:请你做小导游带旅客观光;请你设计富有特点的吸引游客的广告语;如果老师去这个地方旅游,你会建议我什么时候去,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了各个个体的发展,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新思维的训练。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当是“活而不乱、热而不闹”的,这需要语文教师进行艺术的引导。学生在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中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发展,那才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三、给学生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景。于是,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
  然而,诸多教师在课堂上仍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他们把执行教案视为课程实施的终点,因而造成预设的情况与教学的真实情境脱榫,痛失了许多良机。
  笔者以为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课堂必将成为孕育人性发展的沃土。
  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门艺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气息!一节好课就应当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就应当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乐园,一个幸福的、快乐的、充实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