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作者:汪明霞 何百通




  一、对责任感的理解
  
  在《汉语大词典》中,“责任”的含义是:一是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二为分内应做的事;三是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简言之,任职、分内事、因过失而受罚是责任的三层基本含义。因此,责任感(责任心)就是个体对完成分内事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及产生的情感体验。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会积极去履行自己的任务,并且在圆满完成任务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在没有完成任务时会产生一种自责感。
  俗话说:“教育须从娃娃抓起。”责任感的培养也必须从小开始,特别是小学阶段,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开始形成时期,而他们的自我判断和推理能力还很不成熟,积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就尤为重要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是培养学生完成自己分内事的积极性,是使学生在完成自己分内事的过程中形成一种道德义务感,并对自己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责任对象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是使学生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和生态环境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可是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却发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
  
  二、透视现象
  
  现象一:教室门口散落了一堆垃圾。第一个学生进门时愣了一下,随即跨了过去。第二个学生看了一眼,说:“怎么没有人扫啊?”随之也走了进去。学生相继走进教室,有的是踩着垃圾进门,有的则绕道走后门,有些人干脆跳了过去。查卫生的来了,立即扣分并要求打扫干净。一位班干部站起来:“昨天是哪组同学做值日啊,怎么不扫?你看,害我们班扣分了吧。”“好像是某某某组的同学。”“谁干的谁扫。”同学们的眼光倏地看向了某一组,但该小组成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今天轮到的是哪组啊?”教室里七嘴八舌,可就是没人动手。班主任走进教室问:“到底是谁干的?请来扫干净。”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无奈之下,班主任亲自拿起了扫帚。
  现象二:某学生(下文称其为甲)向图书室借书,并说好过十天归还。时间到了,当图书室的学生(下文称其为乙)叫其归还图书时,甲说:“我借给某某同学看了。”乙说:“那你叫他拿来还吧。”甲说:“现在书又不在我手上,你叫他拿来还就是了,你又不是不认识他。”乙说:“你怎么不讲信用啊?我告诉老师去。”甲气呼呼地说:“你还真没出息,就知道打小报告。”说完也不理会就走开了,只留下乙站着生气。
  现象三:老师:“柳某、吴某,你们去抬一下蒸笼吧!”两人轻声地嘀咕着:“为什么要我们去?全班这么多人呢,又不是只有我们俩吃饭。”老师还得看着他们一脸的不高兴。
  看到这种种现象,我总在想:这难道就是我们多年德育的成果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张扬个性吗?这不得不让我们在感叹当今学生责任心缺失之余,认识到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三、培养责任感的策略
  
  1.榜样的示范性作用
  著名社会学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行为,相应地会去模仿他们而习得一些社会行为。因此我们认为榜样人物的价值观对儿童价值观的学习和建构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1)引导学生读好书
  教师应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游子吟》《我的战友邱少云》《少年中国说》《我的老师》等;观看一些优秀的影片,如《闪闪的红星》《狼牙山五壮士》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和观看影片故事情节的同时,应引导他们理解课外读物和影片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动机,吸收榜样人物思想中的营养成分,学习他们的责任心,特别是学习他们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责任意识。
  (2)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
  教师发动学生寻找身边体现责任感的好人好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每两周召开一次班会,评选班级之星,并以此为契机让每位学生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当学生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尊自律。榜样不仅起到示范作用,全班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3)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学生,形成“对人真诚、对事负责、对己自省,对集体奉献”的班风;通过各种形式的表彰来强化学生采取正确行为后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2.开展各项有益的教育活动
  只有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和体会,才能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回应,培养起他们的责任感。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各种具体情境,在各种具体情境中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去了解他们的内心经历,体验他们的责任情感,从而激发其自身的责任感。其次,还可以举行各种主题班会,发挥少先队的积极作用,在班级内部、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例如让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去郊游,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联谊会、手拉手的互帮互助等。加强学生同他人、集体之间的联系,也增进学生对他人、集体的理解和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很光荣的。同时,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也增强了自己的尊严感和对集体的荣誉感,加深了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责任感。再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社区清扫垃圾、在公共场所做环保宣传、为五保户老人送温暖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对老年人的的责任感;同时我们还安排学生调查访问一些服务机构,参加春游、扫墓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加强他们自立、自主、自强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我国国情、社会情况和民情的认识和了解。而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又会激发起他们的自豪感和对社会的向往之情,激励他们不断努力,以达到社会的要求。这些都有利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与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明确每个人都有分内的事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分内的事,家里的人不能围着他一个人转。家长要有意识地强化孩子的责任范围,在家庭中明确哪些事情必须做,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责任,在不同的年龄给孩子制定不同的责任范围。给孩子提出要求后,要鼓励孩子认真完成,让孩子在具体的事情中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例如打扫卫生、为花草浇水、照顾自己家的一种小动物、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等等。当然也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分享父母的喜怒哀乐,不过,内容应该是孩子能接受的。
  (2)顺应孩子的愿望
  尊重孩子的意愿,顺应孩子想做某件事情的愿望,往往能激发孩子承担责任的热情,对于孩子的责任心的培养大有好处。要想满足孩子的愿望,顺应孩子承担责任的要求,就应该对孩子充满信心,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其实,我们的孩子已经能做很多的事情了,如:刷牙、洗脸、梳头、收拾饭桌、帮年幼的弟弟穿衣服、帮忙做家务、义务参加社区的清洁活动等等。作为父母就应该满足孩子的这些愿望,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而对孩子来说,所有这些努力都十分的重要。当孩子有能力为别人提供帮助,并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时,孩子就会有一种幸福的满足感。他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这个社会是在分担责任和共同努力中运行的,从而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3)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决不意味着可以体罚、伤害孩子。那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孩子的过失呢?
  ① “讲述你自己曾经犯过的过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莱顿说,“承认过失,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你会犯这个过失,告诉他们,你下次将会怎样用不同的方法去避免重犯”。
  ②“告诉孩子们,大胆尝试或出现失误都不要紧,”家庭问题专家恩说,“一个人第一次做某件事无不期望做得完美无缺,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③“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马里兰州的心理学家塞奇斯说。提醒家长们,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相反,要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与勇气。
  ④“把孩子最近的成果与他自己以前的成果相比较,而不是与别人相比较。”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们几乎可以从所有的过失中学到益处。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可以称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现代人。
  
  4.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意识到哪些是该去做的事情,哪些又是不该去做的事情,增强他们的是非感和责任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不仅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同时更需要有责任感的、能承担风险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邹金莲.浅谈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新余高专学报[J],2003(3).
  [3] 吴炳锐.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卫生职业教育[J],2001(21).
  [4] 王丽新.浅谈家庭中儿童责任感的培养.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