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军旅小说 > 燃烧的天空 >  上一页    下一页
四一


  从虹桥机场北面传过来的枪声火炮声,声声震耳,一声紧似一声逼迫着这里的人们拉家带口,疯狂奔涌进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桥的另一端是英美租界,英美守军持着重机枪,在赶建出的防御工事上戒备着。他们的眼底是那些仓惶而来的中国难民。

  在这座窄小的、原本中国人过桥要付费而洋人过桥不付费的外白渡桥上,人潮拥挤得如涨潮的黄浦江,四处喧嚣呐喊寻找出路。他们或浑身背着全部家当,或推着独轮车,摆上全部家当还有老弱妻儿,争先恐后地从桥的北面走到南面,去寻找南面租界的庇护。

  被挤得哭泣惨叫的行走迟缓的老弱幼儿,从父母手上被挤落在地上婴儿,被压在地上的呼救者,还有父母呼儿唤女的悲啼声。一切一切嘈杂的声音,震天动地,从苏州河传到黄浦江,惨不忍听。

  能在租界有一处安身之所,变成极其珍贵的一件事情。

  但这租界里的家家户户,也是恐惧的。家家闭紧房门,一大家子人团团聚在一处,不愿分开,因为不知道何时会被蔓延的战火烧着。

  可仍要维持生计,为了囤积口粮,也不得不上街将能抢购的粮食一应俱全地买来。于是这大马路上逃难的,抢购粮食的,熙熙攘攘拥乱了满大街。原本门庭若市的服装店、绸布店统统萧条了,只米行杂货铺前人山人海。

  人们抢购得很艰难,不顾前不顾后地争购食品,不少铺子放下了铁栅栏,拦阻着蜂拥的人群。

  一些大米行还请了租界巡捕来帮助维持秩序,可怎阻碍的了已经为了生存要疯狂的人们?就算是挨了巡捕的警棍,也必要坚持挤到铺子的最前面。拼命也要把粮食储藏好。

  这个夏天,上海人或许只能这样惶恐地过去,他们的心空荡荡的,无力地沉到底,

  人潮蜂拥而吵闹不堪的弄堂,还有不断传来的隐约的枪炮声。

  这一天,所有上海人都突然在想,我们会不会真要做亡国奴?

  二

  国难当头,中国军人,众志成城!

  中国陆军各部奉命驰援上海,有嫡系的德式军,黄埔系中央军,还有杂牌的西北军,滇军,川军,湘军,共七十三个整编师,参战兵力七十二万人。

  钢铁长龙向上海挺进,雪亮军刀上映出中国汉子刚毅的面孔。

  军刀上挂着一条条白布,上面用热血写着:

  生在云南,死在上海!

  生在四川,死在上海!

  生在山东,死在上海!

  不屈的军魂!

  黄昏,沉沉的江风吹过舰桥,长江上肃穆停泊着中国海军第一舰队,主力巡洋舰"宁海"号和"平海"号,还有马步祥中校督率的鱼雷艇队,它们即将驶往吴淞口,同日军第三舰队决战。

  码头上,将士们纷纷和亲人告别。

  一个老母亲给儿子衣袋里装着他最爱吃的桂花饼。

  一个军官笑着抱起女儿,把脸贴在她小脸蛋上,用胡子扎得孩子笑个不停。

  码头外,马步祥抽着烟,和妻子美云沉默地走着。

  马步祥,名烈忠,一九二三年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第十五届,作战勇猛,现任第一舰队鱼雷快艇队总指挥。

  他翻了下兜,取出份遗书,递给已有身孕的妻子美云,内容是:

  母亲,大哥,二哥:

  笔未提,心破碎,忠此奉命征战,生死难定,念我悠悠中华,泱泱华夏,岂容倭寇践踏,更何况忠为军人,父亲生前常嘱,居其地而守其土,忠记忆犹新,忠不会也不愿辱凌祖先,当为国尽忠。为念倚闾老母,还有美云肚内之骨肉,此去如遭不测,望母亲节哀,请大哥,二哥代为尽孝——烈忠绝笔。

  交给妻子美云后,他头也不回就朝码头走去。

  "报告艇长,一零八艇鱼雷压气调试完毕,请求出航!"一个水兵走进艇仓,向马步祥行了个军礼。

  马步祥沉声道:"随主力舰出航!"

  江风尽吹!

  中国海军第一舰队出航了!

  甲板上,海军官兵热泪盈眶,举起帽子向岸边挥舞。

  岸上的人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喊着:"好好报国杀敌啊!"美云在人群中拼命摇晃着手,泪花打湿了前胸。

  人群目送着一艘艘军舰远去,久久不肯离开。

  风萧萧兮江水寒。

  同样,中国空军不畏强敌,大举出动!

  黎明前,笕桥机场,大校场机场,句容机场,扬州机场,斗志遍然!

  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妻子们,早早起来,梳洗打扮,纷纷穿上最漂亮的衣裙,来到机场为丈夫们送行。

  这次出征的是中国空军第二大队,第四大队,第五大队,第九大队。还有,所有王牌飞行员。

  第五大队王牌飞行员阎海文临行前夜,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

  母亲:

  也许这是最后一次给您写信了,现在我们中国,东北沦亡,国将不国,堂堂的中华民族,竟受倭寇之摧残与蹂躏,令人痛苦,所以我常为之悲,为之泣!我们中国人,现处在一个极危险的地位,敌人已逼到我们家里来了,非反攻,和它一拼,是不可活下去的。我在学生时代,爱惜光阴,自励自行,努力苦干,以期能为国家出一份力,完成我杀敌的志愿,虽然我个人太微小,然思国怀乡之念,不弱于他人,救国之志,永存于世!

  "第一攻击波,出击!"飞行塔台扩音器响起。

  红日出现了,它灿烂地照向机群,那些宝贵的飞机,凝结了多少人的期望!

  几十年的军阀混战,国库空虚,财政不堪重负。

  大江南北,许多热血青年纷纷上街,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为购买战斗机奔走募捐。

  为了购买这些飞机,远在青海九十岁高龄的老妈妈,将拾麦穗纺棉花的血汗钱捐了出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