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军事·军旅 > 东北抗联征战实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五


  抗日救国游击军成立后,在绥宁地区打了不少大仗。日本人为了消灭这支颇有战斗力的劲敌,调了大批的部队前来“讨伐”。1933年3月3日,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游击军活动的中心地区马家大屯展开了。战斗开始后,敌人一直用飞机、大炮猛轰游击军的阵地,游击军的指战员面对强敌,沉着镇定,对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抗击。

  马家大屯战斗结束后,当李延禄带着部队清理战场时,发现在我军烈士的遗体中混有一个日本兵的尸体。李延禄的脸当时就拉下来了,他找到负责打扫战场的别动队队长李光。

  “你是怎么搞的,啊?!怎么把他也弄进来了?”李光赶紧说:“这可是个好人。”然后便告诉李延禄说,他在带别动队战士打扫战场时,在一片松林里发现了一辆满载子弹的汽车和一具日本兵的尸体。在附近还发现了一封信,找来一位懂日语的人一看,上面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中国游击队同志:

  我看到你们分撒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我很想和你们见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敌人,但我被法西斯野兽包围着,走投无路。我决心自杀了。我把我运来的10万发子弹赠送贵军。它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军射击。我虽身死,但革命精神长存。祝福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关东军间岛日本锱重队

  共产党员 伊田助男

  1933年3月30日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上面这件事中,我们可见亚圣之言之真。

  在1933年的时候,日伪统治还没有完全在密山这个紧靠中苏边境的地方建立起来,李杜的自卫军退到苏联去以后,其残部散落在密山一带,形成了大大小小80多支抗日武装。这些队伍成分十分复杂,互相之间协调得也很差,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这就为游击军到那里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1933年7月,李延禄带着游击军来到密山县平阳镇,与已在那里的第一团会师。这时,周围各部的义勇军都慕名前来,表示愿意接受编制和与其进行协同作战。为此,军部在驻地郝家屯召开了义勇军、山林队首领会议。出席者有“赵队长”、“金山”、“常山”、“邱甲长”等人。在这次会上,各路“诸侯”共同商定:坚决打日本、打汉奸、不投降、抗日到底;保护群众利益、从敌人手里夺武器。

  在出席会议的人中,李延禄特别见到了那位外号为“赵挑水”的“赵队长”。这是一个山东彪形大汉,从头到脚,一身庄稼人打扮,斜披着一条布料的子弹袋,是个手中不离长枪的人物。他是代表手下那100多人来开会的,那些人多数都是他的山东老乡。

  李延禄问他:“是不是打算和我们一起抗日?”

  赵队长说:“你们收编,我们没话说,你们不收编,我们也跟着你们一起打日本。”

  李延禄问:“你怎么和‘邱甲长’他们不一样呢?”

  赵队长说:“我是干什么出身的,他是干什么的,我是给人家挑水的!”

  虽然像赵挑水这样的人不少,但是由于受“左”倾关门主义的影响,游击军在收编各支抗日武装的问题上还是迈不开步子。甚至就连“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样的口号也不敢提(直到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吴赤峰来了以后,告诉他们可以提这样的口号,他们才敢这样)讲。同时,由于游击军初到密山,对各方面的情况也不太熟悉,因此吃了不少亏,特别是军部受到了伪军骑兵部队的袭击,损失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吉东局和密山县委及时帮助他们建立党团组织,做思想工作,使队伍稳定了下来。不久,省委巡视员吴赤峰再一次来到了密山。

  吴赤峰告诉他们,省委已经做出决定,让他们取消“救国游击军”的名义,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游击区也将扩大到虎林、饶河一带,原在虎饶游击区活动的李学福游击队也将划归第4军领导。

  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正式成立。这实际上是一支以游击军为核心组成的“抗日联军”,各支队伍虽然统一了编制,但平时还是独立活动的,只是作战时才协调行动。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成立后,转战密山、勃利、林口、方正各地,同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其中在1933年10月攻打密山县城一仗就得步枪130支,短枪4枝,子弹万余发。1934年5月,为支援土龙山农民暴动,袭击依兰县日军“讨伐”队,击毙日军大尉3人、中尉和少尉各一人,士兵50多人。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成立后,李延禄和其他领导人仍感到对许多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是好。例如,在对待义勇军的态度上、在是否要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问题上(吴赤峰原来也只是说他个人认为可以提)等,都搞不清楚,由于大家对这些问题理解的不一致,所以经常为此争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34年2月,李延禄只身入关去寻找党中央,求个正确的“说法”。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到了关内的不少地方,但却未能找到中央,只好又回到了东北。

  李延禄没有找到中央,可中央特派员吴平却找到了他们。1934年8月,吴平来到了第4军,根据李延禄向他反映有关“一提抗日周围人力物力就容易调整动,而一提苏维埃革命,许多人就和我们疏远了”的实际情况,吴平建议他们改“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

  吴平的话说到了李延禄的心坎上了。第二天,他就召集各抗日武装的联席会议,在会上提出改人民革命军为抗日同盟军的建议,大家一致通过了这个提议。在这次会上,中央特派员吴平说:在南满,我们有杨靖宇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吉东有王德泰的第2军,哈东有赵尚志的第3军,你们现在就正式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以后,周保中可以在宁安建立第5军,要是谢文东愿意接受我们领导,我们就给他第6军的番号。

  §23 荆璞起事

  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宁安县一个名叫李荆璞的青年汉子的耳朵里的时候,一种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民族意识促使他决心放下祖祖辈辈一直传下来的锄把子,拉起队伍去和日本人拚上一场。

  几个和他一块扛活的穷哥们儿听了李荆璞的这一想法后说:“好使!”

  可是他们很快就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没枪。连做个“草头王”都需要有枪,更何况是去打日本呢!怎么办?

  但这事并难不倒李荆璞,他对大家说:“咱们不妨先向胡子们学一手嘛,向那些家里养枪的大粮户借几条枪用。”

  学胡子的哪一手?对于这些经常听到、甚至自己就曾领教过胡子们的手段的伙计们来说,不用说大家也知道。那年月东北有许多胡子在刚“起局”的时候手里也是没枪的,他们往往就拿着用红布包起来的条帚疙瘩、带个弯儿的木头棍子什么的,往人家后腰上一捅,任你是皇上他二大爷也得乖乖地给我举起手来——尽管有些人也知道这些“枪”可能是“虎”牌儿的,但好像没有谁敢来试一下它是不是真的,每当这时候,求生的欲望一准会使人们宁肯信其是真的了。

  说干就干,一天晚上,李荆璞带着几个人,手里拿着一把用锅底灰上色、用红布“包装”起来的木制匣枪突然出现在一个大粮户的家里。他们对吓得发抖的主人说:“你不用怕,我们不是来‘砸响窑’的胡子,是为了抗日来找你借几条枪用一下,等把日本子打走了,我们再来还你。”就这样他们手里就有了第一批枪,接着,他们又拿着这些枪缴了伪宁安保卫队的一个班的枪。有了这些枪,他们很快就发展到100多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