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军事·军旅 > 错觉:180师朝鲜受挫记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序 | |
|
|
关志超 在我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书——长篇纪实文学《错觉——180师朝鲜受挫记》(以下简称《错觉》)。作者徐一朋同志要我为他写的这本书作序,使我想起了60军老军长韦杰临终前的一段遗言。 老军长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对来医院探望他的同志说: “……我们这些人的时间不多了,主要是要把战争的经验教训留给新上来的同志。邓小平同志多次说过,要提高部队现代化战争的指挥能力,把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的真实情况,用现代的观点总结出来……对将来我军作战有好处。” 我边思索这段话边翻阅着这部纪实文学《错觉》,使我这个曾参加过这场战争的180师的一名老兵,倍感亲切,格外振奋。因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长期以来,特别是180师在这次战役回撤失利的真实详情和失利原因未能公布于众,而现在以战争文学的形式“把五次战役的真实情况用现代的观点总结出来”反映出来,这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当我彻头彻尾地认真读了这本书后,觉得作者在这方面做到了。 不信,不妨摘录几段看——整个来说,第五次战役是一个大胜仗,共歼灭敌人8.2万多人,是五个战役中消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更重要的是粉碎了敌人的登陆计划,敌人被迫接受停战谈判。此役,还使我志愿军新参战兵团受到锻炼,取得了在全新环境中对美军作战的经验。 然而,这次战役又应了彭德怀司令员的一句预言:是一场大恶仗——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亦付出了相当代价,战斗减员为8.5万余人,敌我伤亡对比为1:1.038,特别是战役二阶段回撤的头九天,志愿军就伤亡1.6万余人,损失最重的是60军之180师,造成了“全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一次损失”,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180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回撤时,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战败了,但是在对敌作战中部队英勇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会磨灭的,他们无愧于“最可爱的人”。他们在孤悬敌后、误入魔圈、粮弹俱缺、伤员增多的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面对数倍于我、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仍殊死战斗。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抵御着敌人装甲之师,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与敌人白刃格斗,成排成连的在白刃格斗中与敌人同归于尽,流尽最后一滴血!仅两天的连续作战,全师的干部伤亡就超过了该师在国内战争中两年伤亡的数字。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实践了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教导,他们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他们的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军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光照后人的传家之宝——令人欣慰的是,在这篇纪实文学中“总结出来”了。 还有——在战争中,战俘——这个作为战争的必然产物,完全是由战场上的各种因素决定的,包括很多偶然的因素……180师在第五次战役回撤失利,有5000余名官兵被俘,被俘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大部分是受伤或挨饿、劳累致疾倒下后被俘,也有的是分散突围中失去战斗能力或掉队以后被敌人突然包围被俘。 在战俘营这个特殊战场,他们经受住了特殊斗争的考验,表现出了坚定顽强的斗争意志……他们把屠场当战场,面对敌人的刺刀和无耻的恐吓,毫不畏惧,敢于公开站出来与叛徒斗,与国民党特务斗,与戴着“民主人道”假面具的美国佬斗,创造出了许许多多惊人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 然而,遗憾的是,那些历经九死一生、百战磨难而坚贞不屈的被俘遇害以及被俘归返人员没能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公正的对待。幸喜的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有了可喜的变化,战俘的命运也带来了转折,才能果断纠正对被俘归返人员不公正对待这一历史谬误,也才能使这些被历史的尘灰掩埋多年的英烈业绩,得以挖掘、恢复、昭示和弘扬,为新时期的革命传统、革命正气、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添了形象化的富有说服力的教材——这些,在这篇纪实文学中也“总结出来”了。 ……必须承认第五次战役回撤失利180师受到的损失是非常重大的,这是我军建军以来少有的,我们很感惭愧,要以悲痛心情总结经验,从各方面想办法挽救这一损失……造成这次损失的原因,这是上上下下许多错觉和各种因素凑合在一起造成的……倘若我们一方面搞得好,这损失完全可以避免,至低限度可以减少…… 上上下下许多错觉,错觉……它涉及到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自我批评,兵团主要领导王近山的赴京请罪,军长韦杰的临终遗嘱,师长郑其贵的“过关”检查等等真实情况——作者终于把这支部队在第五次战役回撤失利遭受惨重损失的原因探寻出来了,而且以此定为书名,可以想象作者为完成这部文学创作,其勇气、胆识乃至采访的难度和搜集资料的工作量,都将是空前的。 据我所知,这篇作品不少人在50年代就试图写,但没有写成。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缺乏这种勇气、胆识和求真求实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纪实文学《错觉》向我们显示了历史真实的魅力。 时下常有人把纪实文学和人物传记、史学混为一谈。《错觉》是一部纪实文学,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论文。尽管其中的人物、事件和发展线索都有其真实的历史依据,但它仍是一部纪实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因此它允许作者去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进行艺术虚构。我很赞成这种观点: 文学和史学毕竟是两种属性,把文学当作历史来研究可以,而当作历史来要求则不可以。因为,虚构,毕竟是不被史家所容忍的。而文学呢?恰恰需要虚构,不虚构则没有艺术。因此——我喜欢这部纪实文学,我向大家推荐这部纪实文学,因为它不仅确实认真地贯彻了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回到1951年去“把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的真实情况用现代的观点总结出来”了。而且抠历史写得生动形象,艺术真实,跌宕起伏,促人奋起,使人更加聪明,很值得一读。 1996年4月8日于南京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