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七四


  中共中央于12月17日在《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无疑的对于我国抗战是有利的”。“日本与中国战争已四年有余,现在又与英美荷及南美等二十余国为敌”,“因此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不能不有所减弱”,“日军士兵情绪将更觉前途渺茫,伪军伪政权将更为恐慌”,这是对中国抗战有利的一面。指示同时又指出,“然而在太平洋战争的初期,形势是有利于日本的”。“敌为供应太平洋战争,其榨取在华资源,巩固占领地之心必更切,因此敌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仍旧是可能的,而对根据地财富之掠夺,对根据地经济之封锁亦必更强化与残酷,同时敌人必更加控制伪军伪政权,增强其特务活动与破坏工作。”为此,指示中指出:敌后抗战的“总的方针应当仍旧是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准备将来的反攻”。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要“咬紧牙关,渡过今后两年最困难的时期”。

  在“扫荡”与反“扫荡”中,有很多精彩的事例。冈村宁次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件:“有一天,一座碉堡上发现由村子那边过来一支送葬行列。如此大殡实在少见。当行列走近碉堡旁时,分队长等人完全不假思索,放下吊桥,武装整齐地走出碉堡。刚刚来到行列近旁,突然送殡人群大乱,许多手枪一齐射击,分队长等应声而倒,随后冲入碉堡,残兵均被消灭。”

  这样的例子很多,冀南军区在1941年的夏季问就导演了一幕这样的“活剧”。

  南宫西边50多里处有一个较大的镇子——娄子镇,1939年日军在这里建立据点后,经常外出袭扰,对周围的抗日根据地危害很大。经过细致的研究,陈再道决定智取娄子镇。陈再道从冀南军区7旅19团中挑选了15个战士组成奋勇队,化装成挑水、扫地的人员,随着内线人员进入了娄子镇内。奋勇队员进入日军驻扎的院子里后,抽出短枪,冲进日军的休息室内,向正在睡觉的日军猛烈射击。战斗只进行了十分钟,日军一个小队大部被歼,在日军施放毒气后,奋勇队员才迅速撤离战场。

  ※33.夹缝中的生存艺术

  §把“没有规律”作为规律

  刘伯承在1942年2月日军“扫荡”太岳、太行两区后,写下了《太行军区二月反“扫荡”的军事经验教训》一文。虽然文章题为“经验教训”,但刘伯承在文章开篇中就说明,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引起干部同志对于敌人‘扫荡’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提高我们生动的技术与战术,而不是灌输生硬的经验教训”。写的是“经验教训”,又不想“灌输生硬的经验教训”,为此刘伯承收集了太行军区二月反“扫荡”后各个部门的大量报告材料,针对“扫荡”中日军深入侦察,细心研究,而且在“扫荡”中采用组织游击集团的办法的现象,写下了这篇内容丰富、对后来的反“扫荡”斗争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总结报告。

  文章首先从分析敌情特点入手。

  2月3日拂晓,日军采取奔袭手段,分3路进攻大行军区第二、三、四军分区,一路由辽县北犯,一路由武乡东犯王家峪,另一路由长治、襄垣台击黎城,企图一举摧毁分区领导机关和基干武装。日军的奔袭扑空后,当晚,三路日军共同转向桐峪、麻田,对八路军总部实行“铁环合围”。

  对于这一现象,刘伯承将其总结为“反复奔袭抗战首脑机关”。刘伯承还注意到一个现象:日军在两次奔袭失败后,在和顺县的羊蹄凹、龙王庙尖,辽县的左会、黄漳,武乡县的蟠龙、石板等地,到处捕捉壮丁,抢劫牲畜,烧杀抢掠,对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对于这一现象,刘伯承又将其概括为“摧毁抗战军民的生存条件”,并认为,“其目的在——造成无人区,以使抗战自趋没落,特别是在我军民血肉团结求解放的斗争中,兽性的强盗认为必须如此。”

  刘伯承还根据日军的行动,概括出了日军使用的战术,认为“必须着重看到的,就是它自‘九·一八’以来,特别在‘七·七’事变后,与我们八路军战斗的失败中积蓄了许多经验。它现在所采用的,就是它在十二年侵华战史中的战术选集。”

  刘伯承将日军所用战术分为7个方面。

  1.捕捉奇袭。就是对于活动的目标进行突然的袭击。这次日军春季“扫荡”,就是采用奇袭的手段突然分三路进攻太行军区的第二、三、四军分区,为达成奇袭的突然性,“敌利用黑暗天气与隐蔽队形”,“马穿麻鞋,人不作声”,于拂晓发动进攻。

  2.铁环合围。刘伯承认为虽然它是“捕捉奇袭的另一种”,但它是“主要的法则,布置较为周密,企图把我军聚而消灭之”。为防止八路军被围之部队突漏出走,则在其纵深的要路上屯兵伏击或追击。如八路军“在确知敌人发觉时,还不机动转入,则必受到损害”。

  3.纵横“扫荡”。也被很多八路军将领称为“梳篦战术”。日军在对太行第二军分区“扫荡”的阵势变换中,开始是由南向北纵梳了两次,继则由东向西横梳了两次,最后则集中全部兵力由西向东横梳了一次。

  4.辗转“驻剿”。就是屠杀并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制造无人区的具体办法。其方法通常是合击或驱逐八路军之后,布成三角阵势,辗转“驻剿”,“我军民的资材,特别是兵工资材,因此而损失奇重。”

  5.反转攻击。也就是苫米地惯用的“拖刀计”。这次春季反“扫荡”中,有一个排在西宽村,只看见前面有敌人,而不知道后面沟内是敌人设的圈套,糊里糊涂钻入圈套去了。

  6.布成三角阵势。这是敌人机动的基本阵势。这种布势方法实际上是从几何学中受到的启发。从几何学来看,日军从几个屯兵据点向一个假想的中心目标合击时,如构成三角形阵势,则其边长最短,即可以以同样的兵力排列成最为密集的队形。同时,三角形阵势还便于向各方运动,便于进行包围。

  7.夜行晓袭。夜行,为的是便于隐蔽接近;晓袭,为的是便于发扬优越火器与空军威力。实际上,从这一点即可看出,日军已经被迫用游击战法来对付八路军的游击战争了。

  在此基础上,刘伯承进行了极宫哲理的总结。刘伯承在“主动权的取得就要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小节中指出,“敌人‘扫荡’开始,是抓着主动权来的,而我们必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乃能在反‘扫荡’中转成主动。”为达此目的,一方面要隐匿己方的真实行止。布阵方面,则要先知敌“意”、敌“备”。也就是要了解敌人的行动特点和行动规律,才易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