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四八


  夜幕降临后,陈赓和386旅政委王新亭看到聚歼日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向各个部队发出了出击命令。

  新1团6连5班班长杨怀军带领全班冲在最前面,他一枪击中了一正要发动汽车的驾驶员,缴获了车上的92步兵炮。

  骑兵连打扫战场时,在一个沙坡后找到5个负伤的日军,其中一个正欲举刀顽抗,被骑兵连长挥刀砍死,事后得知被砍死的正是日军安田中队长。拂晓,一个侥幸逃脱的日军,在葛村碰上两个拾粪的百姓。两人操起粪叉同日本兵搏斗,将其打死。这件事后来被编成“两把粪叉战东洋”的故事。这次战斗共歼敌200余名,缴获山炮一门,92步兵炮两门,迫击炮一门及各种枪支数十支,战士们高兴地说:“这一网撒得真漂亮!”战后,刘伯承给予了香城固伏击战以高度的评价,称赞其为“模范的诱伏战”。不久,蒋介石和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也致电嘉奖参战部队。

  香城固战斗是粉碎日军对冀南根据地第一次“扫荡”的一次主要战斗,创造了平原反“扫荡”的光辉战例。

  §“专打386旅”

  日军在香城固遭袭后,异常愤怒,迅速集结了70多辆汽车,乘载着2000多日军,在5架飞机及其坦克、大炮的支援下,向386旅发起了疯狂的反扑。陈赓指挥部队牵着日军的牛鼻子,在威县以南不断地机动,变换位置,拖得敌人精疲力尽。在日军追击的7、8天中,其装甲车上都贴有“专打386旅”的标语。日军沿途不断地探询:“是不是386旅旅部?”如果不是,则开着汽车一溜烟走了,对那些地方部队根本不屑一顾。在追击的这几天里,386旅每到一处宿营,第二天日军的飞机便来轰炸、炮轰和围攻。

  386旅自从进入抗日战场后,二战长生口,反“九路围攻”,设伏响堂铺,屡次痛击日军,使日军一听到386旅的名字,就会产生极度的恐惧和仇恨。日军在第一次“九路围攻”时,曾抓住了八路军的一个通讯员,第一句问话就是,“你是不是386旅的?”

  即使这样,日军仍然无法捕捉到386旅,所以,只好在文字上做文章。香城固战斗后,日本的报道是这样的:“XX部队为了遮断由冀中向南逃窜之残敌,遂于当日派遣讨伐队由威县南下,但驶约8公里,即发现庞大之敌人,不幸我于此时陷入重围,于是安田中尉首先下车,拔刀率先突击。唯此时敌弹如雨飞至,汽车着火,子弹亦俱焚尽,不得已各兵乃皆白刃血战……”

  §游击!游击!鬼子也开始游击

  在冀南和平汉线上,129师连续地运用伏击、袭击、吸打敌援、扼敌交通等游击战术给日军以连续不断地打击,使小股日军不敢出动,大股日军出动又徒劳无功。日军在发动了第一次“九路围攻”和对冀南的“11路围攻”后,于1939年7月对冀南发动了第二次“九路围攻”。

  129师仍然以游击战术应付日军的进攻,分遣游击,避敌锋芒,待敌深入后,再打其侧背分割围歼。

  虽然鬼子清楚地知道八路军游击战术惯用的手段之一是敌驻我扰,但仍然防不胜防。

  在反“扫荡”中,一个雨天的夜晚,刘伯承针对日军不在雨夭进攻的特点下令部队冒雨出击。

  按照命令,386旅在榆社以西云簇镇夜袭西路日军,385旅在辽县、石匣袭击北路日军。师特务团在大雨滂沦的深夜摸到涉县以西的河南店,战士们爬上驻有日军的房屋的房顶,揭开盖瓦往下扔手榴弹,上下结合,一半日军被炸死,一半被埋伏在房外的八路军战士打死,这一仗干净利索共歼敌100余人。

  这样的游击战术,使鬼子犹如一头蛮牛掉进了泥塘,有劲使不上。一个多月后,日军就被拖得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不得不撤回铁路沿线的据点。对刘伯承的游击战术非常感兴趣的记者不等战斗结束,就开始了对刘伯承的战地采访。

  刘伯承的谈兴很浓。他说:“日军的主要矛盾是兵力不够。要分散配置,又要守据点,还要对根据地进行‘扫荡’这里几百,那里几百,那它一条线就得摆多少兵!在和顺、辽县一带,他们正在修堡垒,但是相隔十里二十里,起下了大作用。”说到这里,刘伯承话题一转:“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敌人开始重视征服民心了,在占领区教日语,提倡会门佛道,进行奴化教育。但这不会有作用的。民族矛盾它解决不了,它要统治中国的地方,要掠夺中国的财物,只有靠烧杀抢掳,这必然要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不过,针对它的奴化教育,我们也应该多做点宣传教育工作,揭穿它的阴谋。”

  不久,刘伯承又写下了《抗战二周年的战术报告》。其中,全面总结了敌后游击战争的成功经验,详细论述了袭击、伏击、急袭等主要游击战术手段的运用,并在理论上多有发挥和创造。

  不仅仅是刘伯承如此,129师的很多干部都对游击战有着深刻地认识。

  徐向前在冀南和陈再道、宋任穷、刘志坚等人一起,根据冀南的实践,总结了平原游击作战的经验以及战略战术的特点:在战略上进行持久的防御战的同时,在战术上要实行进攻的速决战。其要求是秘密而迅速,飘忽不定,让敌人摸不到头脑;冬季防守,夏季进攻,夏季青纱帐起来了,日军的快速部队就被抑制了,而八路军则可以到处隐蔽。

  白日隐伏,夜间行动。破坏道路,迟滞日军交通。指挥与勤务机关随时准备战斗。平原作战中,无固定后方。开展麻雀战。部队不断转移位置。

  对徐向前等人总结的这些经验,刘伯承也非常赞同。

  由于129师在平原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游击战争,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朱德、彭德怀曾特意让刘伯承介绍过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刘伯承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64开的电报纸写了两条:

  一、以优势兵力寻找敌人弱点打,就是伏击、袭击未备战或少备战之敌,求得消灭之。如不可能则破坏铁路和袭扰敌人,求得消耗之。

  二、以小部袭击或围困敌要点,主力打他的增援而消灭之,不可攻硬处。因为攻敌硬处,则敌软处也硬了。不可用火力威胁敌人,空费子弹,反被他轻视。

  非常有趣的是,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采用的游击战争打得一筹莫展的日军,也在偷偷地学着采用游击战法。日军在对抗日根据地“扫荡”时,不仅将汽车、骑兵混合使用,建立快速部队,而且还开始使用“分散布置,灵活进剿,以牛刀子战术配合分进合击”的战术,并且,也开始利用小部队出击,行军走小路,将攻击的时间改在夜间等等,在作战方法上试图以游击对游击。

  只是,“徒弟”和“师父”比宝,岂不是班门弄斧?自然,其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叫弟兄们都拉开刺刀”

  第二次反于九路围攻”中,有一路日军于7月6日窜至榆社云簇镇。为了给这路敌人以严重打击,陈赓率772团、新1团,夜袭云簇镇。日军遭袭后,全力反扑。双方在云簇镇附近展开激战。在给敌以一定杀伤,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后,386旅主动撤出战斗。

  战斗中新1团在云簇镇附近的一个山头上,坚持战斗了两天两夜。在撤退的命令下来后,团长丁思林本着“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的老传统,留在最后掩护撤退。日军攻了一会,觉得毫无希望,准备撤退。这时,丁思林站起来,带领战士连续射死六七个敌人,就在这时,敌人轻机枪扫射过来,不幸一颗子弹打中了丁思林的头部,他壮烈牺牲。牺牲时,仅有26岁。

  丁思林的牺牲,引起整个部队的哀痛,战士们都哭了。战士们怀着悲痛将日军击退后,虽然两天两夜没吃饭、没睡觉,腿哆嗦得下不了山,但战士们都争着抬自己的团长。当天夜里,全团就为丁思林召开了追悼大会。邓小平还写了《悼丁思林同志》一文。

  战士们群情激奋,追悼大会变成了打鬼子的动员大会。陈赓对接替丁思林的周希汉说:“如果找到了他们,不要留情,叫弟兄们都拉开刺刀!——”丁思林的遗体,按照陈赓的意思,安葬在武乡县。同年9月,根据地的人民,为丁思林和前一年死去的叶成焕在长乐村建立了一个纪念碑,揭幕典礼选在了“九一八”这天,参加的群众达7000余人。

  从此,这一带就成了鬼子的禁区。只要鬼子一接近长乐村,就要遭到比别的地区强劲得多的抵抗。11月11日,鬼子占领了离长乐村30多里的榆社城后,一个晚上就遭受了8次袭击。12月中旬,日军占领离长乐村25里的武乡城后,不仅没有到达长乐村,反而被八路军给打跑了。这些都是新1团干的。他们总是主动出击,以阻止日军到达丁思林的坟前和纪念碑前。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